公共事业应成供给侧改革突破口

2016年01月18日09:34    作者:陈志龙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陈志龙

  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改革长期滞后,总体供给质量不高,结构性矛盾凸显,群众获得感不强,公共事业的服务水准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很大差距。一项改革要能够深入推进,必须符合“最大公约数”原理,给大多数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公共事业应成供给侧改革突破口公共事业应成供给侧改革突破口

  双休偶感风寒,咳嗽不止。夜间找一家还算不错的医院挂急诊。老一套的量体温、验血、拍胸片。验血处一个孩子的哭声太大,几乎满幢楼都能听到。看到这个小朋友哭得满脸鼻涕,我想起女儿小时候,感冒发烧验血时,每次也都这样,被这种弹簧针戳手指头吓得不轻,等长大一点我跟她开玩笑说,每次你都被扎得象杀猪般地嚎叫。

  夜深人静时分,医院空旷的走廊里的回荡着这个小男孩的哭声。我仔细分辨这种棱形的采血针,似乎比以前还要粗,一针下去活生生要咬破手指的感觉。不要说小孩,成人有时都抖呵得不行。身后一老者心有余悸说,他心脏不好,有次感冒引发心脏不适,验血时被戳得差点心脏骤停。

  因此他“很怵这东西,十指连心地疼啊!”我问采血的护士,现在技术这么发达,作为省会城市的大医院,感冒发烧采验血的技术怎么多少年还是这老一套的傻大笨粗,原始、落后甚至近乎野蛮,让病人苦不堪言。她笑着说,路径依赖呗!她在这个岗位好多年了,医院采购部门一直用的是这家药械厂的采血针。

  这种棱形针创伤面大,出血快,一针下去血就喷出来。但许多病人不适应,特别是老人、孩子和女性患者,十指连心,确实很疼的啊!当年,她们在学校练习的时候,老师要她们拿针戳自己,结果女孩子谁都下不了手,扎别人的手一开始也是闭着眼睛乱戳,扎了几次胆子才大一点,敢从容下手。

  采血的过程中,这个护士笑着把这当作故事跟我讲,看着那边哭哭啼啼还在妈妈怀抱中抹眼泪的小朋友,还有咬着牙、皱着眉、苦着脸等着下一个被戳的老人家,我实在笑不出来。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根针牵着千条线,它折射出某些行业多年来的路径依赖、复杂的利益纠葛和傻大笨粗的服务水准。

  这根无视病人感受、只知道用“创伤面大、出血快”长得近乎锥子和小钻头的采血针,某种程度是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器械装备水平低下的真实写照。李克强总理前不久说,一个能造十亿吨钢铁的大国,却造不出一根好的圆珠笔芯来。我们医疗装备水平在一根银针上的失败,也是让人羞愧难当的啊!每年国家财政对医疗事业投入甚巨,可基础医疗水平在一根银针上的暗淡无光实在让人汗颜。

  天天用这种大口径损伤性破坏性最强的棱形针,把病人扎得龇牙咧嘴,把孩子扎得吱哇乱叫,把老人扎得心脏骤停,却不知道如何改正完善,这实在是一种耻辱,也是某些行业和部门长期麻木、麻痹的懒政和庸政思维在作怪。我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这座省会城市,几家大医院集中在市中心区方圆一公里的范围之内,每天早晨这些医院周围的路段,铁定堵成一锅粥。

  谁生病都希望去个好医院、找到好医生,长期以来,普通百姓对医疗资源均等化的渴盼与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大中城市大医院普遍出现如总书记所说的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2014年12月13日视察江苏时的讲话)。医院如此、教育行业亦然,传统教育体制下造就名校资源有限,大家都打破头往里挤,学区房价格炒上天。大中城市出现20几平米学区房炒到几百万的荒诞事。

  这都说明,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改革长期滞后,总体供给质量不高,结构性矛盾凸显,群众获得感不强,公共事业的服务水准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很大差距。一项改革要能够深入推进,必须符合“最大公约数”原理,给大多数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带来公平参与和发展的机会,这才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只有让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改革才有意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政府作为市场的守夜人,基本职责在于维护市场竞争的权利结构和公平的市场秩序,消除市场进入的法律障碍。在经济增长进入中速区间后,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技术进步具有“长波效应”,需要长时间累积才能突破,而瞄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短板和症结,果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必然能立竽见影地收到“短波效应”。

  针对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明显存在的短板,当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定地推进这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领域改革。对不合理的既得利益,该调整的要坚决调整,该破除的要坚决破除。现在,一方面内需不振,另一方面,医疗、教育领域向国外输送了大量的资源。一位大学校长对我说,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家长们辛辛苦苦每年把逾千亿的血汗钱拱手送给老外。

  如果你的教育制度和供给质量足够好,哪个家长舍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忍受骨肉分离之苦,在地球的另一边想念孩子,孤独地暗自垂泪。这不只是千百万家庭情感的分隔之痛,也是宝贵的内需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流失。

  长期看是国家和民族深入骨髓之痛。供给侧改革的课题博大精深,牵涉面甚广,最好的切入点应是瞄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痛点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从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这是在急诊室折腾一个晚上的一点感受。改革,特别是封闭垄断的医疗教育领域,沉疴既久,顽症待解,改革迫在眉睫,当以实际行动回答民众的期待!这些领域每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都因关系到千家万户而实质性、历史性地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提升民众福祉。

  (本文作者介绍: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财经作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突破口 医院 医疗 供给侧改革

推荐阅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中国股市参与主体整体错位了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 熔断那天A股的朋友圈发生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