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惧怕中等收入陷阱

2015年03月30日 10:03  作者:陈建奇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陈建奇

  在当前举国上下共同倡导创新之时,社会对创新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从政府来看,还热衷于将科技经费投入、专利数、论文数等作为衡量创新的指标,殊不知经费的投入与产出不一定存在相关性,专利数、论文数高也并非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增强。

中国为何惧怕中等收入陷阱中国为何惧怕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经济2014年总量超过了60万亿人民币,实现了7.4%的增速水平,尽管增速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依然居于前列,但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却创造了24年来最低水平。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目标增速下调到7%左右,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引发各方争议。

  近期IMF[微博]总裁拉加德[微博]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三十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首场论坛上表示,中国现在最大的挑战就是不要陷入中等收入陷阱。2015年亚洲博鳌论坛上也有学者重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如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中国政府及学术界持续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能否持续延续中国奇迹的关键所在。

  中等收入陷阱理论再思考

  2012年,世界银行[微博]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题为《中国2030: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的报告,报告指出,在1960年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到2008年只有13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如此多的国家长时间徘徊于中等收入阶段,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出现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很高。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较早源自世界银行2007年发布的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该书由时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印德米尔特•吉尔和世界银行经济顾问霍未•卡拉斯共同主持出版,报告指出,对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来说,必须有新的发展战略和策略,否则容易出现经济停滞现象。此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备受关注。

  尽管中等收入陷阱含义有很多表述,但核心观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步入中等收入水平的经济体,劳动力工资或者劳动力成本将逐步超过尚未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工资等低成本优势逐步弱化,从而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难以同发展中国家竞争。

  同时,技术创新不足,仍处于模仿学习阶段,又缺乏创新能力,从而技术方面难以同发达国家竞争。在此背景下,处于中等收入的国家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均缺乏竞争优势,从而容易出现经济低速增长的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也有遭受质疑,比较典型的反对意见认为,中等收入国家虽然在劳动力成本等方面难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竞争,但技术水平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还是具有优势的,而且劳动力成本相比发达国家也有竞争优势,这样,中等收入国家与发其他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在技术等方面拥有竞争优势。

  上述质疑具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这种质疑是有条件的,即假定技术、劳动力不是自由流动的,在此约束下,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不会流动到工资较高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拥有低劳动力成本的说法才能成立,同样的,先进技术不能在各国自由流动,从而各国在技术水平方面存在差异,通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由此认为中等收入国家技术创新比发展中国家更有竞争力才站得住脚。

  然而,结合二战以来全球经济发展演变来看,促进全球化、深化国际经济合作是大势所趋,资本跨境流动日益频繁,包括技术在内的商品流动越发自由,可以说,排除前沿技术出口受到各国管控之外,一般的技术商品在全球大多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购买到大多数的先进技术商品,而资本流动不必经过海关,资本的流动就更加自由,尤其是跨国公司携带资本、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管理经验在全球实现资源配置,极大促进资本与技术的流动。

  与资本及技术流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动力流动尤其是普通劳动力流动依然受到诸多限制,只能通过偷渡等形式进行,即便是经济一体化程度很高的欧洲,劳动力的流动也很不充分。

  在此背景下,中等收入国家劳动力成本相比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较高的事实就难以通过劳动力流动来抹平,而中等收入国家拥有的技术大多不是世界前沿技术,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市场购买中等收入国家拥有的先进技术产品,促使中等收入国家技术优势不再突出,中等收入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方面具有更强竞争力的结论也就失去支撑。

  由此也预示中等收入国家因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都缺乏竞争优势,中等收入陷阱在全球化背景下确实具有理论合理性。

  中国为何惧怕中等收入陷阱

  结合中国的实际来看,人均收入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面临的挑战也逐步显现。原来支撑劳动力低成本的巨大劳动力大军及农村巨额剩余劳动力的基础出现了变化,老龄化问题催生劳动力总量规模开始出现拐点,农村可供转移的劳动力数量也大幅下降,劳动力供给不再像以前那么充裕,同时住房等城市生活成本持续上升,这些导致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步弱化。

  另外,生态环境、资源节约等因素也改变了非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这预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力等方面已不再具有竞争优势。

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力等方面已不再具有竞争优势。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力等方面已不再具有竞争优势。

  在技术创新方面,尽管伴随中国经济30多年的较快发展,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相比改革开放之初有较大改观,专利数、论文数等指标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诸如芯片、操作系统等前沿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大国手中,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仍然与发达大国有较大差距,由此决定了中国短期还难以同发达国家相竞争。

  由此看来,中国确实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挑战。但近年来为应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中国实施发展战略调整,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成为最重要的战略举措。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阐述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级政府都将创新列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日本、韩国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也预示了创新的重要性,如果中国能够真正实现创新的目标,那么有望在国际合作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就能实现。

  既然中国政府已经找到了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良方,为何IMF等国际机构仍然担心中国出现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为何中国政府领导人在诸多场合都在讲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归根到底,创新来之不易。创新是各国都在极力倡导的,而不是中国所独自追求的,只不过中国更加迫切罢了。

  虽然目前各地都在谈创新,但社会不清楚什么叫创新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去年阿里巴巴[微博]在美国上市而获得极大成功,马云[微博]迅速登上首富宝座,但此举也释放了重要的信号,即中国对创新的理解有待深入,阿里巴巴股份大部分由外资持有,在阿里巴巴这一创新型企业缺乏资金之时,国内却很少有人看懂其创新前景而不愿意投资。考虑腾讯、百度[微博]等创新型企业,也是暴露了同样的问题。

  在当前举国上下共同倡导创新之时,社会对创新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从政府来看,还热衷于将科技经费投入、专利数、论文数等作为衡量创新的指标,殊不知经费的投入与产出不一定存在相关性,专利数、论文数高也并非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增强,诸多企业为防范自身技术泄露而不愿将核心技术申请专利,而申请专利的大多是无关痛痒的技术申报。

  从企业来看,还热衷于通过从国外引进几台先进设备而认为是创新,殊不知其他国家也可以通过大量购买先进设备而提升竞争力,只有掌握核心技术等才能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惧怕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创新是经济增长不绝动力,也是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途径。但只有弄懂什么是创新,才能切实让创新落地,中国现在面临的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弄懂创新的内涵,由此才能让创新深入人心,万众创新也才有可能。

  (本文作者介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世界经济室副主任、副教授。)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陈建奇创新中等收入陷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后李光耀时代从今天开始 扒一扒李光耀缔造的经济帝国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那些沉默不语的投资大师 欧洲国家为何要纷纷加入亚投行 妖股汉能未来还很难说 谁是拯救股民的120? 回忆我与李光耀的三次零距离接触 2016年房地产税仍难以实施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