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改革问道》主持人 孟德思旧
今天的中国,山寨货屡见不鲜。截止2013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已经过亿,已经到了超日赶美的阶段。但是,为何街头的汽车多数都是外资品牌,甚至我们的民族汽车品牌都要靠合资去生存。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没有技术,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创新能力还很差。
新浪财经《改革问道》专访魏建国 | |
---|---|
1.中国应加强进口为世界做出贡献 | 2.要制造创新环境必须使企业权利平等 |
3.“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以老大自居 | 4.人民币不国际化中国经济难长久 |
5.政府只要做到依法办事就是廉洁的 | 6.各级别各部门政府掣肘现象误事坏事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原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在做客我的节目《改革问道》时指出,中国的进口要加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进口,美国是进口大国,进口促进了美元全球化,中国加强进口也能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责任。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也应该为世界做出贡献。
从经济结构角度而言,进口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闭关锁国必然不行,清政府就是很好的例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受到内外部综合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已逐步放缓。有人说这是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短期效应。因为中国正在不断提振内需,扩大消费。
先来看数据,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0.8%。进口和出口增速均逊于预期。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10.8%。其中,出口为1.23万亿元,同比下降3.2%。进口为0.86万亿元,同比下降19.7%。贸易顺差3669亿元,扩大87.5%。
从近期全球经济环境来看,人民币升值,国际原油价格下降,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中国进口澳大利亚铁矿石减少,还有受到国企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进口需求有所减少。海关总署表示,量减价跌是主要因素。
多年来中国出口增速快于进口,这使得外汇储备增加很快。目前中国的制造能力很强,产业竞争力也比较强,如果不适度的增加进口,或许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很容易就超过了4%的国际的标准线。如果增加进口或许能避免很多国家对我们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避免贸易摩擦。
有学者称,中国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有利于提高国家以及居民利益,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加强进口也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体现国家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求。专家还建议,中国进口更多的新建技术以及资源、农产品等,有利于经济的转型升级。比如研发设计的服务业方面,中国就是短板。
但问题是中国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一直被外界认为是阻碍经济更加高速发展的又一瓶颈。在汤森路透公布的全球百大创新企业里,中国大陆无一上榜。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如何摆脱对国外技术依赖,实现中国自主创新,成为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格林斯潘在接受我的同事专访时也担心,中国大部分科技依靠进口,虽然有很高的每小时生产力增长率,但大部分技术都来自国外。他认为,在中国生活水平提高的时候,当中国真实工资提高时,如果这是美国工资水平,中国正在靠近。
这两者的区别表示,中国将越来越难以寻找生产力。在这里时很容易,你可以犯很多错误而仍旧增长,但到这里,增长的空间就会很小。不管如何,中国的生产力增长将会开始变缓,因为这世上没有任何经济体能够独自产生8%、9%或10%生产力增长。
也正是如此,中国的大街上都是iPhone6、宝马[微博]车,山寨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了,甚至已经铺满电视荧屏了。地气的来说,在苹果公司发布iPhone6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各种iPhone6版本的“山寨机”。
今天的中国,山寨货屡见不鲜。截止2013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已经过亿,已经到了超日赶美的阶段。但是,为何街头的汽车多数都是外资品牌,甚至我们的民族汽车品牌都要靠合资去生存。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没有技术,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创新能力还很差。
为什么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如此之差?目前,中国的企业总量中有近90%是中小企业,它们拥有创新热情,但基本上不具备创新能力;而大中型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虽然拥有创新能力,但却缺乏创新动力,原因是它们凭借制度赋予的合法垄断地位就可以轻松谋得超额利润。
由于拥有不可动摇的制度性垄断保护,以及企业领导者的行政任命,导致这些企业厌恶创新风险,因而这些巨型企业无论是从内部机制到外部环境都缺少创新的动力。而这样违背资源的最优配置原则,也极大地伤害了其他企业的创新热情。
无独有偶,在去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我同一位民营科技企业家交谈中得知,现在的高新技术企业往往不去考虑如何研发新产品,而是将目光聚集在“火炬计划”这一类的称号上,目的在于换取政策优惠,从而减免各种税收。在权力寻租的灰色地带,腐化的思维意识已经阻碍了中国企业创新的步伐。
也正是如此,我不得不说的是,在达沃斯甚至是各种会议的场合,我们都会遇到很多中国的学者,而他们的言论永远停留在不变换的时代。为什么?因为中国人缺乏创新的意识。
何以创新?唯有改革。
在更多人看来,当前的改革似乎已经找到了方向。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本届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先手棋”。路漫漫其修远兮,改革如何进行又是难题。
在我看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给出了最好的改革框架。可以说,改革已经有了方路线图和时间表。需要的就是壮士断腕的勇气。既然总理说了要从简政放权开始,就应该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更多的领域减少政府行政干预色彩。譬如,国有企业的改革,要破除现有垄断格局,打破权利寻租现状。扎实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竞争性领域充分发挥市场之手功能。
既然,中央已经成立了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就要全盘考虑改革,找到突破口。改革也不能为之过急,当前应以渐进式改革思路为主。在触动利益格局时,需要动刀动枪的真改革。当然,在壮士断腕的勇气下,我们暂时还无法检验政府改革的成效威力如何。但是,在变革的时代,有为的政府,必定会收获硕果。
(本文作者介绍:财经媒体人。)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