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将重振过气蓝筹股

2014年11月06日 08:21  作者:徐有俊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徐有俊

  中国的“大国输出”战略从对新兴市场从经济援助、基础建设开始入手,主要以亚非拉等国为立足点,这些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如果站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看新兴产业或看似过气的蓝筹,交通、建筑、能源、文化传媒、商贸等行业皆具有广阔的空间。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将重振过气蓝筹股。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将重振过气蓝筹股。

  周一下午伴随着火热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突然沸腾,资本市场热情极其高涨,中字头的建筑企业、工程机械纷纷涨停,再次验证了市场始终不缺乏故事,亦一直走在最前端的说法。从全球再平衡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马歇尔计划、预算改革、放松规制等系列战略改革必将助力中国经济再铸辉煌。

  着眼当前看中国国内情况,钢铁、玻璃、水泥、能源等都存在产能过剩,其中2013年的粗钢产能利用率与2012年持平仅为72%,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最低水平,预计今年粗钢产能利率也难有起色。而国家对产能过剩的严峻问题早已做出反应,在201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提高以钢铁、造船、水泥等老行业为重点的产业的集中度,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以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高速的中国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产能和资金。如果仅依赖国内力量消化,那么其能量必然有限。因此,必须立足全球寻找新的突破口,从全球的中长期需求出发,将其放到未来有经济增长潜力的地方去,就会看到截然相反的结果,即新框架下的产能是不足的。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虽然与原版马歇尔计划有所区别,但在我国去出口、去房地产、去基建将成为未来必然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借鉴历史和他国经验,通过工业和资本输出至新兴市场,则能有效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开辟海外市场,破除贸易壁垒,减少我国出口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加大中国制造与资源国、新兴市场的合作与互动,重新塑造中国的对外贸易格局,打造新的对外投资体系。

  金融一直注重的是预期,于实体经济之前做出反应,但是立足的却又是现在,因此,结合当前的情况看,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诉求是好的,但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实现。实际上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一概念并不是突发而来的,它一直以“大国输出”的字眼存在,总结此前领导人出访中的表态和讲话,我们也能看到中国正进行着“大国输出”战略,这与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中国的“大国输出”战略从对新兴市场从经济援助、基础建设开始入手,主要以亚非拉等国为立足点,而后展开文化、金融、技术等输出,如中国大国形象输出,艺术品价值观输出,双向投资和技术、金融等领域合作等。这些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如果站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看新兴产业或看似过气的蓝筹,交通、建筑、能源、文化传媒、商贸等行业皆具有广阔的空间。

  可见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并不是突发而至的概念,尽管它可能得不到官方的认可,但却是一直在行动中的。中国必将形成新一轮开放的国家战略,之前“向西开放”就已经明确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框架,而“一带一路”又是中国新一轮开放和走出去的战略重点,而今契合“一带一路”带动了市场情绪飞扬。既然该行动已经开展已久,这个时候却如此轰轰烈烈,在市场情绪极端高涨的时候放大,那么二级市场的投资则需要多一份谨慎,一旦不及预期就会有踏空的风险,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鲜见。

  从“马歇尔计划”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先决条件看,最初的马歇尔计划是通过美元输出解决美元荒的。而结合当前情况,虽然人民币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结算占比越来越大,但人民币仍是非国际货币,以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仍有障碍。

  因此,从高铁输出、核电输出、产能输出到资本输出等系列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进行资本和工业输出、消化过剩产能动作看,除了需要有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保障外,更需要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作为重要支撑,因为只有在金融层面取得一定的话语权,中国才能切切实实的“走出去”。当前国家正不断地推动加深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海外投资提供资金服务和支持。

  (本文作者介绍:申银万国宏观研究部分析师。)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

文章关键词: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高铁投资对外投资资本市场徐有俊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