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上广,大城市怎么办?

2014年04月22日 09:33  作者:吴胜武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吴胜武

  交通拥堵、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公共资源人均占有率少,使得大城市失去了比较竞争优势,这无疑导致了城市格局的“二次洗牌”,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不再明显,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疏散、产业外移,中心城市将逐渐落入“空心化”的尴尬境地。

“中国式逃离”给城市带来的阵痛和挑战确实不小,但是从长远看城市发展将更趋完善,与周边郊区城镇也将更为互补融合、相得益彰。  “中国式逃离”给城市带来的阵痛和挑战确实不小,但是从长远看城市发展将更趋完善,与周边郊区城镇也将更为互补融合、相得益彰。

  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开始向往去郊区居住生活,其中不乏到郊区投资度假酒店的城市金领,也有不少希望过上工作日在城中上班、周末在田园休闲的城市白领,更有盘算着经营现代农场、开发无名海岛的超富裕阶层。当然更多的,还是那些庞大的“蚁族”,由于无法承受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被消极地挤压到了边缘郊区和小城镇。

  无论出发点是什么,动因如何,现代大城市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中国式逃离”的版本。“逃离北上广”是一种社会生态,但同时,更是一种经济现象,因此有人称它为“逆城市化”。

  交通拥堵、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公共资源人均占有率少,使得大城市失去了比较竞争优势,这无疑导致了城市格局的“二次洗牌”,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不再明显,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疏散、产业外移,中心城市将逐渐落入“空心化”的尴尬境地。

  而得益于城市外围较低的人口密度和充足的用地,以及普及化的私家车等交通工具,清新的空气、巨大的公园,把更多人吸引去了城郊。但同时,对郊区来讲,社会问题可能也会骤然凸显,美国洛杉矶那种低密度的绵延郊区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摊大饼式的蔓延扩张极易造成土地浪费,开发不完善、成为睡城等不良后遗症很多。

  但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糟糕。逃离大城市也罢,扎根小城镇也好,用脚投票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最佳诠释,也是资源配置优化的极好解读。

  从某些角度分析,“逃离城市”并不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下降,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偏好变化、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生产地理格局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发展的区域再分配。我的理解是,城市发展到了一定极限,离心疏散必然会超过集聚效应,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和空间结构势在必行,“逆城市化”的过程走得好,反而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无论人口和产业怎么转移,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政治、文化中心等核心功能是无法撼动的,因此中心城市的“复兴”就是要抓住这个特点,突出核心引领作用,脱胎换骨,再上一个台阶。

  比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复兴、巴黎左岸计划等国外成功范例就是很好的佐证。对那些人口转移和产业外迁的城市衰落区进行拆迁、改造和建设,对建筑物进行改造升级,增加开放度,减少消极的灰色空间。

  这方面不少城市也在做,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建设的过程中常常是无序地大拆大建,效果不是很好。这一点国外就做得比较好,他们将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游憩环境等保持一定的延续,用现在时髦的话讲是“有机更新”,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

  空间是基础,产业是灵魂。对于流失了一定资源的大城市来说,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是要靠产业的重新布局和提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认为首先是要延伸产业链,升级产业体系。比如对于城市中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鼓励向上下游产业拓展融合,引导产业链高端延伸。

  还有,可以提高产业融合度,扩大产业集群,比如强化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发展,推动工业和服务业的互动融合,促进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步提升,这样就能实现产业结构的演进和高级化。

  最后就是产业的做大做强,拓展产业辐射面。中心城市需要建立一批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通过产业的平台化、专业化发展,实现产业联动。比如宁波现在就紧紧抓住上海自由贸易区等机遇,加快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项目建设,强化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的对接与引导,大大拓展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上面讲的都是城市硬件的更新,当然软件也要提升。比如要更加注重城市的品质品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强化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切实解决好教育、卫生、就业等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市民的稳定感和幸福感,只有这样的城市才真正是宜居宜业的。

  当然另一方面,对于产业和人口迁入地的郊区和城镇,中心城市也要合理看待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巧妙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必须要认识到,通过郊区和城镇来承接部分城市功能,可以促使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带动效应也更加强大。

  比如以宁波为例,“一核两翼多节点”的网络型都市区新格局中,慈城、泗门、西店、石浦、集士港、溪口及观海卫等7个卫星城市是重要节点,“十二五”期间还安排了不少城市功能区和重大项目布局在这些卫星城,这是一举两得的办法,既减轻了中心城市由于资源有限导致的承载力不足,同时也完善了城郊的功能配套,加快了卫星城由传统意义上的“镇”向现代意义上的“城”转变。

  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短期内看“中国式逃离”给城市带来的阵痛和挑战确实不小,但是从长远看城市发展将更趋完善,与周边郊区城镇也将更为互补融合、相得益彰。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现任浙江宁波市海曙区区长。)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

文章关键词: 宁波城镇化环首都经济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