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金融监管是“行会之争”的解药

2014年04月15日 07:23  作者:孙洁琳  (0)+1

  文/新浪财经北京站记者 孙洁琳

   对于统一监管的话题,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有深刻的思考。他指出,2002年基本确定了要设立中国银监会,这是很多国家学习借鉴英国模式形式的,但金融危机后,这种模式在英国却被颠覆了,新模式到底怎么样?还不好说。

央行行长周小川央行行长周小川

  上周,英国大报FT一篇关于中国央行[微博]与银监会分歧、内耗文章受到了被描述对象的强烈谴责,然而“行会之争”却又成了一轮坊间茶余热议的话题。笔者认为,行会之争不像外媒那么危言耸听,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主要是监管当局所处位置导致监管理念和具体问题的认识有差别。

  行会之争的各种解读版本

  对于行会之争,接近金融监管当局的人士早已是耳濡目染,然而当FT将这种心照不宣的故事赤裸裸摆在桌面上讨论时,却可以发现每人对这种行会之争的理解是各花入各眼。

  比如记者A就认为,FT不过是揭开皇帝新装的那个小孩,对“央行和三会”之间争夺权限的观察大体是对的。中国金融监管者画地为牢的思路已是根深蒂固,只能助长系统性风险的弥漫。

  业内人士B则称,银监会的前主席刘明康太过强势,而央行的地位又不容受领导。因此逐渐形成了两大监管机构较劲的意思。

  而记者C表示,每个组织都是利益集团,一个集团的内耗外耗都无法避免,争夺的是权力以及权力背后利益分配问题,和谁当头关系并不大。

  还有从业十年的资深记者D认为,两个机构在很多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很正常,但这种争论远远未到影响改革进程的程度。对于一项政策,两方都有自己的顾虑,在某些时候,银监会因为直接监管银行业业务,风险防范意识比较强;而有时候,央行的政策更加宏观,细节的问题可能不那么全面。

  那么无论行会之争是管辖权的利益之争,还是监管理念和具体问题的观点差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趋势,一行三会的监管形态的弊端也越来越显现。既然屁股决定脑袋在哪里都无可避免,那么改变监管模式或者是唯一的解药,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始终是一种过渡手段。

  周小川曾思考英式统一监管

  在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SAIF)周六举办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论坛暨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的话题也受到极大的关注。

  SAIF副院长朱宁对新浪财经表示,最近全球都有监管主体逐渐合并的趋势。从混业经营发展角度讲,有统一的金融监管当局,而不是采取行业监管可能更有效。

  SAIF教授钱军则认为,行会之争的源头就是设计理念是机构监管,但遇到混业经营就只好把经营的业务人为地划开,这可能会造成监管不力、不及时,协调也会慢,出了问题担当责任也难以界定。因此在监管上应该慢慢的向功能方面进行转变。

  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此前也撰写报告指出,一行三会各有各的立场、方式和方法。中央一再强调专门出台了以人民银行[微博]牵头的监管格局,但是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短期之内是无法打破的。

  而在实践上,英格兰银行对于中央银行的治理探索走在了前列。金融危机之后,其撤消了金融服务局(FSA)、相关职能并入英格里安银行,以英格兰银行成立货币政策委员会和金融政策委员会。英格兰央行行长身兼两个委员会的主席。

  而去年,俄罗斯宣布由央行取代联邦金融市场局实行全权统一监管,成为又一家实施混业经营和统一监管的央行。

  而对于统一监管的话题,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有深刻的思考。他曾在2011年的一次关于中央银行治理研究的学术讲座上有过阐述。并且表示对于监管模式,“各种可能性都存在”。

  他指出,我国金融领域“一行三会”的体制是2003年确定的,那时实际上也是酝酿了好几年,到2002年基本确定了要设立中国银监会。这也是当时国际上很多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很多国家学习借鉴英国模式形式的,但金融危机后,这种模式在英国却被颠覆了,新模式到底怎么样?还不好说。现在大家正在跟踪观察、研究这种监管究竟好不好。如果好的话,各国是不是还要学着变回来?应该说各种可能性都存在。

  (本文作者介绍:供职于新浪财经频道。研究方向:央行、货币政策、钢铁。)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

文章关键词: 金融监管混业经营一行三会行会之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