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夏心愉
拨备调降先不要立马去推导利润最大化能释放多少这样的“大利好”,以免空欢喜一场。比利润重要的,恐怕是那些没被真实挤出来的、在报表上还没来侵蚀利润的不良贷款们。
银监会近日下发7号文《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明确了符合条件的银行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可由150%调整为120%至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至2.5%。
第一层:看好
从短期、或者说“一过性”的视角而言,这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财报表现都会有利好作用。
消息传出当天“愉见财经”也解读了,银行们因调低拨备覆盖率而“解套”出来的资金有几项作用:
这些资金可以作为盈余公积,哪怕不分配也可能体现为账面利润增加。
暴露坏账的“底气”、核销坏账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加。
部分资金或可被作为资本公积转成资本,资本充足率可随之提高。
资本充足率提高,也意味着银行可以多放贷。
第二层:看空
故事讲到这里,并不会在一片欢天喜地里结束。
这两天愉记和几个银行业的朋友聊了聊,为什么会在现在这个时点放低拨备的要求?除了“宏观经济企稳,未来再大规模新增不良的可能性下降”这一个最显见的原因外,我们还聊到了以下三件事。
2-1
第一件,过去一段时间,行业里大案频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浦发成都、广发惠州的事件,而这些事件一言以蔽之,就是掩盖巨额不良资产,藏匿进表外“连环套”里,加了杠杆在一众机构间飞来飞去。
厨房里如果有蟑螂,你们相信只有那么两只吗?
这样的恶性案件不止是“瞒外”的,让投资人看不清水有多深;其实也是“欺上”的,事件浮出水面后,监管震怒、总行吃惊。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坚决的彻查和那么下手重的罚单。监管总是想看见行业真实的资产质量反映,这样才能有准确的施策根据。
除了这种特大型的事件,余下的普通信贷业务中的不良,这一轮资产质量下行周期走到现在,即便是账面上的“不良率”指标已经稳住,但事实上的“不良率”的水分是否挤干净了呢?“愉见财经”在两年前写有深度观察《银行不良贷款会“隐身”》,在文中,您会看到银行们“藏”不良的天然冲动与层出不穷的花招。
我一直记得以前有个分行里管风险的领导说过的形象比喻。他说,有那么些贷款,欠钱的企业其实早就没有正常经营、也没有还款来源了,但是呢,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已经没有救回来的可能,但还是要插个氧气管、做个心脏起博,让他就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也暂时不死——在账面上,暂时先“借新还旧”加“利息本金化”,那些贷款便一直都在关注类里,未入后三类。
用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的话说,就是:秃子和非秃子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良与不良之间也是渐变的,很难找到绝对客观的一条边界。
但这样做,很明显对于最为重要的“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是不利的。这些挤占掉的资金都兜了圈地在给“僵尸企业”插氧气管,或是瞒天过海在表外倒腾不良呢。这可毫无意义啊。
所以,监管的目的,一定是让该出清的出出清,该处置的处理掉,推动不良真实化,根本上也是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计。
你可以换个思路这样想:外部经济是稳了点,可是内部,如果既有的不良和准不良都藏着掖着不肯暴露,那拨备是要150%才安心啊,要是不良该暴露的暴露该处置的处置,那120%的拨备覆盖也足够。
更况且拨备这事,本来的意义就是“秋天储量冬天吃”,并没必要永远储备得那么高,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眼下监管的意思也表达明确了:监管当局首先是要求不良计提严格、真实之后,才会来允许拨备覆盖率下降的。而拨备覆盖率下降的本身,也赋予银行更多的能力来处置不良。
所以综上,各位投资人朋友,拨备调降先不要立马去推导利润最大化能释放多少这样的“大利好”,以免空欢喜一场。
比利润重要的,恐怕是那些没被真实挤出来的、在报表上还没来侵蚀利润的不良贷款们。
2-2
第二件,眼下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啊,一些银行资本压力山大。
第三件,资管新规之下,“资产回表”压力山大。
不少银行“缺血”,有资本补充需求。市场上也管这个叫“商业银行的千亿级补血潮”。
本来嘛,这一波MPA考核压下来,同业业务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银行本来就还喘着粗气;监管去杠杆去通道的压力还在持续,资管新规没顾上银行们的集体“求情”还在推进。
多重监管加码就形成了回表压力和资本压力。
有一句“愉见财经”之前讲过的玩笑话:资管新规让我们懂得,以前表外加杠杆有多“无所畏”,现在就有多“无所谓”。
但现实情况是,“无所谓”肯定是不行的,问题还是要解决。如果压力大,不应该因此停止去杠杆、控风险的进程,而是可以在合理的地方做一些放松:比如拨备覆盖率。
所以还刚刚那句话,拨备要求调降先不要急着乐。因为这也许意味着,银行的资本压力比我们想象的大,这也许意味着,监管这一次去杠杆的决心比我们想象的铁。
第三层:再看好
有了脓包,捂下去只能是更大的溃烂,不如挖出来挤掉、上药修复。
这种医疗的动作不能在外部经济疲弱的时期去做,因为去风险的过程本身也有风险。但如果宏观经济企稳确立,高度自信,那就是时候动刀了。在发展中,一边长新肉一边去腐肉。
姑息“捂”,或许是一种短暂的“利好”,但却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利空。
挖脓包,如此痛,痛到都有了上文提及的从“无所畏”到“无所谓”的麻木。这个痛的过程,出清的过程,或许会有斑驳的“利空”,但长期来看,却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利好。
“愉见财经”,和你们一起,陪中国银行业探路走下去。去看一场繁盛的花市。
(本文作者介绍:第一财经全媒体专栏作者、主持人,上海金融青联委员。微信公众号:愉见财经。)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