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锈时代2016年银行业投资策略

2016年01月04日 11:26  作者:王剑  (0)+1

   文/新浪财经金融e观察(微信公众号:sinaeguancha)专栏作家 王剑

  铁锈时代,银行原有的一堆老客户慢慢进入夕阳期,银行正在退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不适合贷款融资了,而是更多采用直接金融(发行证券等)。银行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其实很多银行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介入直接金融。

1

  主要内容

  (1)什么是铁锈时代

  (2)铁锈时代的一破一立

  (3)银行的一破一立  

  周期股的逻辑永远是周期。银行是典型的周期股,要想研究好银行业,必须先认清现在所处的经济阶段。

  因此,我们报告标题就鲜明地给出了我国目前经济阶段的主题:铁锈时代。

  一、铁锈时代?

  铁锈时代,是指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很多制造业的设备或存货被废弃,一副铁锈斑斑的情景。比如,上世纪末期,美国北部很多工业城市就是这副样子,被称为“锈带”。

  至于我国有没有进入铁锈时代,其实是有争议的。这种争议的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铁锈时代不是一个学术用语,没有精确定义。比如有一种反对意见认为,我国某些行业的现状是产能“一哄而上”导致的短期集中过剩,并不是说我们真不需要这些东西了。这话有一定道理。

  但有一点不容质疑:我国很多传统工业确已严重过剩,比如钢铁水泥煤炭等,房子也盖了无数,空在那里。所以,至少在这些领域内,铁锈时代这个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然而,我国经济也远远不是全面过剩。钢铁水泥行业铁锈斑斑,但我国居民买iPhone6时愿意排长队,然后还要去海外买电饭锅、马桶盖这些基本生活用品。这勾起了我们对改革开放前期“短缺经济”的回忆。

  这就是我们的经济背景:一边是严重过剩,一边是严重短缺。也就是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周期性问题也存在,所以相当于是两个问题叠加)。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的现象,我们还要探究其背后的规律。

  二、背后的规律

  我们再翻阅世界经济史,不用翻阅太久的,只要看下近几十年的,就知道,我国面临的这一情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它的背后,无非是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而已。

  冷战后,由美国开始,信息技术陆续转民用,引爆了信息技术革命。于是,美国慢慢地把低端制造业转移到日本等国。70年代左右,石油危机,冲击了制造业的成本,日本发展了电子产业,开始淘汰重化工业。80年代,低端制造业转到了“亚洲四小龙”。再后来,中国开放扩大,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了我国大陆。尤其是我国2003年加入WTO[微博]后,进一步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我国制造业繁荣,吸收了农村劳动力,推动了城镇化,进城民居又对日常消费、住房、城市基建等产业需求,进而带动了房地产、城市基建、第三产业等行业的发展。而制造业、房地产、基建这些产业,又拉动了中游重化工产业和上游资源产业。

1

  而上述所有的五个部门,都对银行贷款产业了旺盛的需求。所以,我们看到,我国银行业也经历了一段“黄金岁月”,资产规模激增,盈利丰厚。

2

  在这片繁荣中,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先是收入提高了,然后对生活环境要求也提高了。这是好事,但表现在宏观数据上,就是工资成本、环保成本等各种成本的上升。很多低端制造业本来利润就很薄,成本一上升就没利润了。另外,经过这么多年大家出口创汇,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人民币持续升值,我国商品的贸易条件也在变差(我国商品折算成外币价格时变贵了)。

  因此,低端制造业在我国处境越来越难,轮到我国向更落后的地区转移低端制造业了,比如东南亚。当然,由于东南亚承接能力不是一两天能练成的,这个转移会很漫长,所以低端制造业还能维持一段时间,而且不可能100%转完。

3

  这就是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不是什么新鲜事。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低端制造业转移走的同时,你得找到更高级的产业,否则大家就只能歇了。

  所以,我国政府一方面在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也鼓励大家一起想点子,发起了两创活动。必须承认,我国新兴产业的成绩还是很值得肯定的,但毕竟还不能成为经济支柱。

  因此,老产业正在淘汰,新产业正在兴起但还成不了支柱,有点青黄不接的味道。这就是铁锈时代。

  三、一破一立

  所以,铁锈时代的任务,归纳起来,就是一破一立

  (1)破

  旧的低端制造业要转移走了,那么低端制造业(及部分中上游相关产业)面临很大的出清压力。关厂子过程中,最令政府头疼的问题是失业。有些产业的员工平均年龄较大,比如煤炭,那么可以通过退休解决一大部分。东南沿海的有些加工厂,则是农民工返乡了,压力也不大。但是,部分重化工业可能失业压力较大,还需要政府设法解决。

  (2)立

  新产业要抓紧时间培育,否则大家都没活干了。按照西方的经验,产业升级的方向也有多种,比如像香港一样全面转向贸易金融,或者像德国日本一样转向高端制造业,或者像美国一样全面转向科创(当然美国的金融、高端制造业也很强)。我国的方向,毫无疑问,肯定是多管齐下,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泱泱大国,得有自己的金融、科技和高端制造业。我们暂时把这些行业全笼统地称“新兴产业”。我国的现状是新兴产业确实在蓬勃兴起,但还不足以形成经济支柱。

  所以,这一破一立,是很不容易的,有很大阵痛。很多所谓的新兴产业吸纳就业有限,有些则技术含量太高,无法吸纳广大劳动力,还得另想办法。这是铁锈时代的主题,也是我们绕不开的坎,必须面对。

  至于破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是货币政策,收紧银根,那么差的企业就会活不下去,开始退出。这种做法简单易行,由市场自己来决定淘汰谁,类似喀秋莎大面积轰炸,谁能活下来看本事,其主要弊端是会伤及无辜。2011年至2014年基本上是这个路子。

  2014年,经济下行,就业等情况开始有点恶化的苗头,于是以当年11月降息为转折点,开始使用第二种方法,即: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但用产业政策等其他政策,把过剩产能、僵尸企业关停。这种方法类似精确制导导弹,其主要弊端是需要人为判断应该淘汰谁,这其实有难度。2015年年底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会成为2016年的重头戏,基本上是这个路子。

4

  不管是哪种路子,都需要政府配套以失业救济等托底政策,以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减轻阵痛。这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

  四、银行的应对:破

  说了这么多宏观经济背景,然后回到我们的银行业。银行业面临两个问题,同样是一破一立,分别与经济转型的一破一立相对应。

  破:很多产业处于淘汰过程中,这些产业的贷款存量,肯定有一部分收不回来了,这已在所难免。银行作为经济的主要债权人,要为其自身的债权投资行为承担风险。银行业不良率继续上升,已无悬念。

  银行业没那么后知后觉,其实在好几年前就已按监管要求,开始收缩过剩产业的信贷了,所以事情不会如大家想的那么可怕。

  但是,不良率会升到多高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没有人能够回答的。我经常拿温州案例做分析,因为温州其实是把“产业淘汰—资产价格下跌—银行不良上升”这一过程小范围预演了一遍。温州较早地完成了原始积累,但没能实现产业升级,资本都去炒房炒矿了,最后在2011年宏观调控中,刺破了泡沫。经过4年多时间,不良还没暴完,但最高峰是过去了。不良率开始下行(见下图),说明处置进度已经超过暴露进度了。

5

  初步来看,我们认为全国不良率达到温州这个水平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全国大多地方不具备温州那样的前提,比如过度信贷、短贷长投等。但市场对银行不良的预期,早已超过5%。

  对温州的详细分析,请参考我们前期的研究笔记:《瓯江往事》。

  现在,这种风险已经向全国蔓延,从2015年不良增量的区域分布数据上能看出来这一点。以前不良集中暴发于浙江或长三角,2014年开始则是全国遍地开花,说明内地的重化工、资源类开始去产能进程已经开启。

  如果僵尸企业去化加速,对银行来说,虽然会一时抬高不良率,但也意味着一块压低估值的毒瘤被切除。手术总要失血,只要手术过程不危及生命,手术就是成功的,后面可慢慢康复。

  关键问题在于,未来会爆出来的不良率,要与预期不良率比个高低。前文已述,全国未来的不良很难超过温州水平,那么仍然是低于预期的。这就是投资机会。

  五、银行的应对:立

  新兴产业在兴起,这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新兴产业内容宽泛,官方提过七大战略新兴产业。

6

  但很多新兴产业都有个特点,就是不太适合用银行贷款来融资。这里存在一个类似“企业优序融资理论”的现象。

  企业初创时(初创期),一般适合用民间金融融资(如果是高科类则可引进创投融资),成长到一定规模后(成长期),才慢慢用上银行贷款。随着越来越成长,银行就越来越敢向其放款(成熟期)。然后长到很大规模后,企业就可能转向公开市场融资(股票或债券)。或者到了某一天企业经营得不好(夕阳期),银行又慢慢退出了。

  所以,银行信贷主要是服务企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也就是风险最小的时期。我们不能因此指责银行什么,因为银行是拿存款去放款,而存款是要求高度安全的,所以其放款也要保障安全,所以银行信贷只能服务风险最小的一群企业。

  这群企业,往往是产业处于成熟期,现金流很容易预测,一般也会有很多抵押物,所以银行会放心给他们放款。

7

  而铁锈时代,银行原有的一堆老客户慢慢进入夕阳期,银行正在退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却要么是处于初创期,要么是因为没有抵押物,风险较高,因而不适合贷款融资了,而是更多采用直接金融(发行证券等)。

  银行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其实很多银行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介入直接金融。毕竟银行手里还掌握着最庞大的企业和个人客户体系,有先天优势。以前是存贷业务联结双方,现在改为直接金融,直接撮合投融资双方。

  介入直接金融,最简单的是做承销业务,协助企业发行证券。但这个业务的“粘性”不够。

  银行会更多采用资产管理业务介入直接金融。一边是为企业发行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另一边则将金融工具包装成金融产品,出售给合适的投资人。以此来实现投融资双方的对接,同时实现双边的融资、投资需求。

8

  银行其实已经齐全了开办资产管理业务所需要的神器,已能够为客户提供不同风险—收益等级的产品。具体包括:(1)保障型产品:银行通过参控股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保险产品;(2)中低风险产品: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或债券基金(由银行的参控股基金公司提供)、信托产品(银行也可下设信托公司);(3)中高风险产品:股票投资基金(由基金公司或私人银行部提供);(4)高风险产品:PE、创投、另类等,部分银行已下设类似的基金,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相应产品。

9

  细细数来,银行综合化程度已经很高,完全能够运用手中的十八般武器,为客户提供不同风险类型的资产管理产品,然后把资金投向相应的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融资。

  最近《财新》记者挖出了万宝之争背后的资金来源,可以看出来银行已经把这种资金业务玩得出神入化了。当然,合规和投资者保护工作还是要做的,业务改革了,监管改革也需要跟上。

  六、小结

  铁锈时代的主题是一破一立,银行业的主题也是如此,退出落后产业(一定程度的损失已经不可避免),然后介入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不适合用信贷融资,所以银行要为其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资产管理业务,可以服务多种投融资客户。

  目前,银行集齐了多种牌照,已经可以召唤综合化经营的神龙。监管改革也在逐步跟上(监管你也是为了保护你),银行经营环境已日趋转暖。

  所以,这是我们提请关注银行股的一个大逻辑。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CFA持牌人,曾供职于浙商证券、光大证券研究所,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2015年7月加盟东方证券研究所。)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银行制造业银行业改革基金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老艾侃股:2016年将再涨1000点 看好三大领域 2016年中国经济势头正在变好 计划经济是人类无知导致的最大灾难 谁吹捧出中国楼市的假高潮? 中国已沦为“壳”的国度 加拿大人每年4成收入要缴税 图解黄光裕的发家原罪 商界不宜仿官场也没必要仿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地方政府为啥不想僵尸企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