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欲望与新财富

2014年09月15日 13:49  作者:向小田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向小田

  新财富的评选就像一个放大镜,它让我们看到了资本市场最原始和最赤裸裸的欲望。拉票之时,那争夺之激烈,让我曾一度感慨卖方分析师们将是中国式选举的先行者。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在新财富中脱颖而出呢?

钱,欲望与新财富钱,欲望与新财富

  每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的时节,我总会想起投资大师安迪·凯斯勒的名作《华尔街的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普通的贝尔实验室工程师安迪·凯斯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加入华尔街成为了电信和科技业卖方分析师。他在业内迅速走红,入行不久就在《机构投资者》杂志举办的分析师评选中勇夺第二,并被重金挖角至摩根士丹利,成为科技股分析的“斧头”(即点石成金的人物)。

  凯斯勒在长达二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和华尔街几大著名的卖方分析师以及投资银行家共事,对卖方研究行业洞若观火,深刻地领会了其本质——在书中,凯斯勒写道:“极少数分析师永远正确,分析师的工作中比较重要的是令接触你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股票的预测正确与否反而没那么重要。华尔街肉场秀,你做的并不是分析师工作,你从事的是娱乐业。”

  自《新财富》杂志翻版《机构投资者》杂志之卖方分析师排名评选以来,一年一度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就成了中国大陆资本市场卖方机构的饕餮盛宴。这评选让许多人辗转难眠,又让许多人魂萦梦牵。籍籍无名者偶一上榜,边能年薪百万鱼跃龙门,在各研究机构之间被如足球运动员转会般争夺;长期在榜者则一言九鼎,举办的分析师电话会议期期爆棚,被新入行的买方研究员视为导师和领袖,以至于能对股价走势呼风唤雨,犹如金手指。

  新财富的评选就像一个放大镜,它让我们看到了资本市场最原始和最赤裸裸的欲望。拉票之时,那争夺之激烈,让我曾一度感慨卖方分析师们将是中国式选举的先行者。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在新财富中脱颖而出呢?

  首先,自然是赚钱能力。一个卖方分析师,不说次次预测精准,但总能挖到大牛股,让客户赚钱,就算你从不走穴服务,买方也会趋之若鹜。这个世界上,金钱最爱的,就是让它翻番的能力。笔者知道有不少卖方大佬,组建的微信群名额有限,以至于一般的买方都进不去,只能排队等候大佬的垂青。

  在不久之前的某次微信泄密事件中,一位卖方大佬将上市公司未公布的信息公开,引发不少人退群。这位大佬还反问道:“退群的朋友难道以后都不接受我们的邮件和报告了吗?”这种甲乙双方议价能力颠覆的事实,已能相当说明问题。

  当然,在A股市场要能预测精准,比登天还难。光靠自身的研究,很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越发怀疑基本面是否能指导股价。于是乎,有的卖方分析师就选择了通过勾兑上市公司,假市值管理之名,行内幕交易之实。所谓“搞得定上市公司”,最近越发成为分析师自夸的台词,如此一来,游走于灰色地带,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在现在监管趋紧的背景下,只能自求多福了。

  如果分析工作不足,按照凯斯勒的说法,一定要以服务到位来补。在凯斯勒那个年代,他需要每天可能有八到十场一对一会议,每月打一百通电话,每年至少拜访每个客户一次,还有数不尽的团体早餐、团体午餐、团体晚餐、集体调研、单独调研以及季度行业论坛等等。

  在现在,上述工作量一个都没少,反而更有甚者。笔者目之所及,是分析师们伏案工作,研读财报,从早到晚的电话和电子邮件,辅之以微博、微信等先进的社交工具,彻底实现了24小时在线,随叫随到的服务模式。更为夸张的是,有卖方朋友抱怨,有的客户在组织调研之时,其调研提问清单和后续的调研纪要,都是交给他们来写,简直如同保姆。

  就是在这种服务态度下,如果不能均等,还容易引起客户的不满呢。笔者听闻,有买方女研究员在卖方男研究员前来路演之时,还抱怨“为什么来得这么少”,“你根本就不在乎我”,“为什么不给我发微信”等等,如同男女朋友谈恋爱,令人捧腹。

  当然,服务有很多种,平时送点水果、礼品,陪着打打德州扑克,组织客户旅游观光外,还有一些所谓这事儿不能说得太细的。此种辛酸,只有局中人能体会。

  前几年我在买方工作的时候,也曾参加过几回投票。由于平时看的报告少,对市场了解不足,投票的时候,思来想去,大多数票,还是投给了师友和同学同乡。毕竟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你说是吧。

  (本文作者介绍:生于湖北省西南部。他的作品风趣幽默不拘一格,深受人们所喜爱。)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卖方分析师微信新财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