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跷跷板效应为何消失

2014年06月16日 13:54  作者:程实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程实

  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和国际金融市场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有趣又不那么引人瞩目的现象,其中一个就是“跷跷板效应”的消失。乱世必有乱象,无论是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14年的多元化退潮,都是对全球经济长期运行态势的短期背离,如此宏观背景下,金融市场出现“跷跷板效应”消失的异常状况也就不奇怪了。

1跷跷板效应去哪儿了

  历史从不简单地重复,却总是能找到相似的时间维度。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和国际金融市场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有趣又不那么引人瞩目的现象,其中一个就是“跷跷板效应”的消失。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股市和债市同时走牛,并没有呈现出此消彼长的长期特征,美国就是最鲜明的一个例子。

  2014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以截至6月10日的数据计算),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分别环比下降0.31和0.09个百分点,国债收益率下跌意味着国债价格上涨,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则分别上涨1.3%和4.19%,债市和股市连续两个季度同向变化,“跷跷板效应”接连消失。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现象。

  根据笔者的测算,新世纪以来,美国股市和债市背离“跷跷板效应”的最长时长只有连续两个季度,这种情况也只出现过四次。除了2014年这次外,另三次分别发生在2012年第三和第四季度,2006年第二和第三季度,以及2005年第一和第二季度。值得强调的是,2005、2006和2012年的三次背离都伴随着股市和债市同时的方向逆转,即一个季度同时走牛,另一个季度同时走熊,而只有2014年这一次,股市和债市始终沿着同一个方向倔强到底。

  从历史比较可以看出,2014年前两个季度的金融市场还是非常特殊的,但如果把时间序列拉得更长一点,就能发现,2014年并不孤独,1997年第二季度至1998年第二季度也出现过债市和股市同时走牛的现象,而且持续时长高达五个季度。这五个季度里,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分别下降0.41、0.39、0.37、0.08和0.23个百分点,标准普尔500指数则分别上涨16.9%、7.02%、2.44%、13.53%和2.91%。

  更有趣的是,1997-1998年这五个季度和2014年前两个季度还有很多相似之处:2014年再往前推五年,美国陷入过衰退;1997年再往前推六年,美国也是衰退。2014年上半年,美国通胀率徘徊在不超过2%的阶段低点;1997-1998年,美国通胀率也处于低谷,甚至长期低于2%。2014年,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美元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小幅上涨,1997-1998年,美元也处于小幅升值阶段。众所周知,2014年上半年虽然发生了很多政治经济大事,但市场波动率却出奇的低,VIX指数甚至已经创下七年低点,而1997-1998年这五个季度标普500指数波动率也并不高。

  没有那么多无缘无故的巧合,有相似的结果,必然有雷同的动因。比较2014年和1997-1998年这两个时间切面,有一个经济基本面上的契合点:1997-1998年恰逢亚洲金融危机,2014年则处于多元化退潮的关口,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普遍下滑,金融风险整体上升,两个时间切面都呈现出“西进东退”的结构特征,而“西进东退”恰是与“西退东进”的大潮流相背驰的。

  所以,乱世必有乱象,无论是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14年的多元化退潮,都是对全球经济长期运行态势的短期背离,如此宏观背景下,金融市场出现“跷跷板效应”消失的异常状况也就不奇怪了。

  进一步分析,对照1997-1998年的情况,还是能从多元化退潮的大视角给当下股市和债市背离传统关系寻求解释:

  其一,“西进东退”趋势的演化已经积累了较强的资金效应,一段时间以来,在经济基本面对比的驱使下,国际资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结构性操作,国际投资者接力美联储为美国国债收益率下行提供了助力,美国股市的赚钱效应也吸引了全球买家。

  其二,多元化退潮导致经济金融运行长期背离主流预期,进而引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反常现象。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大方向上的变化明显弱于预期,美国经济出现了季度负增长,欧洲通缩警报频传,新兴市场经济未见触底。受此影响,全球货币政策大幅偏离了之前预期的稳健收紧方向,美联储不再那么咄咄逼人,欧洲央行[微博]和中国央行也迈开了另类宽松的步伐,全球新一轮“偏向宽松”的货币倾向悄然形成,全球低利率渐有变成新常态之势。

  其三,多元化退潮演化到一定阶段,观望情绪愈发浓厚。金融市场交易量缩小、波动性收窄,反映了投资者“敢冒险、又懒于冒险”的心态,这也是股市和债市沿着既定方向惯性运行,没有发生变盘的原因。而换个角度看,这也恰是变化即将发生的先兆。

  未来会怎样?还是让历史告诉现在把。1998年第三季度,“跷跷板效应”在连续消失五个季度之后终于又回来了,债市和股市长期关系恢复之后,又发生了以下变化:一是波动率突然跃升,1998年第三季度的标普500VIX指数是前一季度的两倍有余;二是美股先跌后涨,1998年第三季度美股大跌10%,随后又连续跃升并于2000年第一季度冲至阶段顶峰;三是美债收益率先降后升;四是美元迎来一波阶段性升值的小高潮;五是通胀水平明显上行;六是产能利用率渐趋下降,经济增长率在趋势水平线上保持了一段时间,随后才在新世纪科技股泡沫破灭后大幅下行。

  历史当然不会完全复制,不过,从1997-1998年类似情形的后续发展来看,现下的国际金融市场在背离“跷跷板效应”之后,很可能发生以下变化: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跷跷板效应”不会消失得太久,也就是说,市场终归还是会选择方向。美国通胀压力加大几乎不可避免,美联储加息再怎么拖延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国债收益率长期中的上行是大势所趋,而如果“跷跷板效应”长期中是成立的,那么,美国股市走出长牛的概率较大。这似乎与当下诸多市场分析相悖,诚然,美国股市在积累了大量涨幅之后的确存在下行压力,但调整可能仅限于短期。

  其次,美元可能迎来一波久违的中期升值。尽管自2012年以来,美元走强一直是市场共识,但美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走出过中期强势。从美元汇率特殊的DO/DO决定机制(该机制详见笔者2013年9月27日发表在本栏的文章《在美元升值成了最不靠谱共识的背后》)看,短暂平静后,市场波动性可能出现突然跃升,全球化也由于地缘政治动荡加剧而前行趋缓,美元中期升值的阀门可能由此打开,复制1997-1998年“跷跷板效应”回归后的汇率表现。

  最后,市场的平静只是短暂的。既然选择方向无可逃避,那么,市场波动性也很难长期维持在低位。事实上,一些有悖于“现下共识”的新变化已经在悄然发生,例如国际资本就有重新回归新兴市场的迹象,而地缘政治风险“光发生、无危险”的市场疲态也不太可能长期延续。如此看来,现下的平静更像是暴风雨前的平静,而不是风浪已过的平静。

  总之,乱象终归是乱象,终归要借助风险释放来回归平常。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博士,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著有《多元化退潮:数据背后的经济真相》、《盗梦空间与亚当斯密:电影与经济的思想共鸣》等专著。)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金融市场跷跷板股市美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