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大而不倒的新金融怪兽

2014年04月14日 11:14  作者:董俊峰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董俊峰

  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来说:面临鼓励创新与适度监管的平衡术。这里面有一个尺度拿捏的问题,不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监管底线是不能突破两条:非法吸存、非法集资;要注意“赢家通吃”的倾向;要警惕大而不能倒的新金融怪兽的形成。

1要警惕大而不能倒的新金融怪兽形成

  过去20多年,互联网技术全面深刻地改变了西方金融业。在监管机构的守夜人框架下,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影响,很多时候体现为促进金融后台的效率,更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最为成熟且应用领域最广的美国,并不单独存在所谓“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那么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在中国高歌猛进,在某些细分领域创造了暂时领先全球的优势?

  这首先应归功于金融监管部门“包容性增长”的监管理念,为互联网金融业态快速发展创造了相对于国外更宽松的环境和土壤,以第三方支付机构、电商企业、互联网技术公司为代表的市场新进入者,通过支付工具创新、平台服务创新、移动应用创新,极大推动了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

  这些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转型提供了借鉴,也通过金融脱媒对后者的传统经营和市场活动带来了挑战,促进了金融普惠的发育和演进,给终端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便捷和更优的服务体验。

  同时,另一种声音也日趋强烈。许多学者分析中国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可以大行其道,主要源于中国金融体系中“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宏观背景,以及对“互联网金融”所涉及金融业务的监管空白。

  这部分理论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在中国迅速发展,实际上是以互联网的外衣,进行了较为激进的监管套利。互联网公司灵活而激进的运作模式,扰动了传统金融企业固有格局。它们正在倒逼着传统金融机构运营的市场化,以及利率的市场化。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 ,只是传统金融在监管之外的一种生存形态。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金融的本质没变,并没有衍生出“新金融”,而其实质就是“影子银行”的不同表现形式。抽象起来,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资本运作活跃,市场控制方高度集中

  中国的三大互联网巨头,过去两年的资本运作和并购活动异常活跃。除在社交媒体、搜索、在线旅游、游戏、应用入口、电子地图、团购等方面的大量并购活动之外,仅在金融领域就有许多案例。

  如:阿里2013年开始操作51%控股天弘基金,打造资产管理平台;阿里2014年4月以33亿元完成对中国金融IT系统最大供应商恒生电子21%股权的收购,瞄准金融交易大数据;腾讯拟入股前海银行;京东并购网银在线支付公司,不胜枚举。互联网企业崇尚并实际形成了“赢家通吃”(winner takes away)的潜规则,即居前三位的公司基本会占到全市场90%以上的份额。

  这些并购的背后,使互联网金融生态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会形成实际的市场控制方,其他玩家完全无法望其项背。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艾瑞咨询[微博]等独立机构分析,2013年B2B的市场份额阿里巴巴[微博]占44.5%,B2C的市场份额占52.1%。据易观智库市场监测报告,在2013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中,支付宝[微博]占比更是高达69.6%,当年支付宝手机钱包支付金额超过9000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

  第二,线上流量面临天花板,线上向线下转移趋势明显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流量为王,谁拥有了海量访问的流量入口,谁就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互联网企业在运行初期往往采取免费策略,以烧钱、倒贴来获取客户信任和拥趸,春节前后支付宝“快的打车”和微信“嘀嘀打车”大战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先圈鸡,后取蛋,是互联网式思维方式的形象比喻。但是,线上流量是有极限值的,即上网人口极值乘以单位平均上网时间。

  同时,大量的线下生活场景是无法完全迁移在互联网上交付服务的,比如书报亭、停车场、便利超市、小吃店等等场所,以及学生听课、病人看病、朋友聚会等等场景,上述场所和场景的共同特征是习惯的高粘性和需求的刚性。

  所以你会发现,目前互联网公司不约而同地开发支持从线上到线下打通的移动支付创新产品,无论是支付宝手机钱包,还是微信支付,都瞄准了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不惜下重金、血本,就是为了抢占从线上入口到线下入口的制高点。

  第三,快速拓展金融服务场景,风控意识相对滞后

  互联网金融从最初为解决网购支付的转接清算发展到金融产品销售代理、跨行清算结算、账户余额投资理财、网络贷款、网络保理(企业应收账款服务)、供应链融资、集团企业或行业现金管理解决方案、跨境结售汇与多币种兑换,几乎覆盖了个人金融的全部和企业金融的部分服务场景。

  尽管从体量上看,还不足以撼动传统金融机构,但增速非常明显,个别领军企业在逐渐演变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譬如年内余额宝[微博]可能达到1万亿的规模,将超过中国第三大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微博]公司的资产规模。

  在快速发展和金融脱媒的同时,对风险的考量和驾驭就必须成为题中之义。互联网金融的经营模式往往是客户体验优先,在平衡成本、效率、风险三者关系时,一般会把创新资源的天平倾向于前两者,而忽视或漠视了风险管理的创新和投入。

  金融归根到底是经营风险、驾驭风险和追求风险溢价的行业,如果一味把风险投入滞后而仅顾眼前的快速发展,就会积聚金融风险。就像一辆马车,外表很华丽,乘客越上越多,而车速越来越快,如果不考虑其车轮、轴承的强度和路况,恐怕将驶向危险境地。

  第四,从负债端向资产端演进,混业经营趋势明显

  互联网金融从虚拟账户体系和支付起家,一步步把网购支付、线上缴费发展成百姓上网行为中的刚性需求。随着余额宝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投资理财等资产端业务逐步也将成为百姓网络行为的刚需。

  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实际上已经慢慢成长为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只不过目前的服务渠道还主要依托线上,但其向线下物理渠道渗透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苏宁等线下实体店也在通过“苏宁云商”品牌转向线上线下协同,其支付体系“易付宝”和“零钱宝”理财产品的推出,战略框架已十分明显。

  第五,事实参与并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余额宝、理财通、现金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问世,极大地调动了普通民众理财的热情。因为遵循监管规定,银行之前仅能销售起点5万以上的理财产品,为高净值客户提供高于银行存款的投资回报,但把5万以下的储户拦在了门外。

  当余额宝1元起购的口号和10数倍于银行活期利息的收益水平一打出标语,自然会使低净值客户趋之若鹜。余额宝产品的大受欢迎不单是体验便捷的结果,主要还是收益水平高过存款利息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力所致。

  因此,事实上,宝宝们的出现,实际参与并推进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必将导致银行存款分流和公众理财意识的觉醒,之前利率管制的金融压抑一旦被释放,就将产生不可逆的溢出效应,无法再阻拦这部分家庭储蓄流出银行体系的趋势。

  对不同的参与主体来说,面临的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挑战是不同的角度和范畴,归纳起来:

  对客户来说:面临的是客户信息和账户信息安全。各类在线虚拟账户规模不断壮大,该类账户体系后台防攻击体系的健壮性和客户信息操作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前段时间,媒体曝出的携程网客户信用卡账户信息泄露事件,就是大型互联网公司在从事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时带来的外溢性风险典型案例。互联网金融各个业态发展到今天,培育和积累的客户群体已经相当庞大,如果客户信息和虚拟账户体系遭到失窃或盗用,将带来较大声誉风险和社会问题。账户是金融血液循环赖以生存的血管,如果这个血管不通畅、不透明或者被人为改道、被病毒侵入,将会失血或者败血。

  对操盘者来说:面临的是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余额宝等互联网货币基金,如果维持目前的投资结构,当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宽裕时,必将面临收益下滑,目前的趋势已经很明显,破6%后可能再破5%。当收益不如预期,或者有风险事件发生,基金持有者会集中、大量提交赎回指令,则基金净流入骤减,垫资成本骤增,对其流动性将产生巨大压力。

  同时,当基金规模大到万亿时,其头寸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系统性复杂,必然面临资金池结构摆布和期限错配的巨大考验,其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将面临严峻市场挑战。P2P公司的“非标”资金池管理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下一步监管趋严,上述问题还将叠加政策性风险。

  对实体经济来说:金融普惠并未对称实现两极平衡普惠。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实践,除了P2P和众筹在推动资产端(即贷款方)普惠外,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虚拟账户体系、电子货币等都体现为负债端普惠,即拥有账户或者资金方收益,而对创新制造、流通中介、终端销售等实体经济领域来说,并未降低成本或带来输血型资金支持。

  相反,互联网销售的货币基金所创造的团购协议存款资金,在银行体系空转,对实体经济和创新业态没有任何资金支持。从体量来讲,目前P2P和众筹的规模远远未及互联网理财、移动支付、虚拟账户体系的规模,影响力也相去甚远。

  对金融市场来说:面临边界打破后的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大潮汹涌,各个市场玩家均不甘示弱,本来有的行业边界已经不复存在,跨界和渗透渐成潮流。

  前文所述,互联网金融后来者在负债端和资产端缔造了无数的创新应用,全方位向金融领域渗透。而传统金融机构也在被鲶鱼效益挤压,纷纷尝试打破原有规则,触碰监管红线。

  如:民生直销银行、中信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等,属于渠道和产品创新;建行善融商务、工行融e购商城属于进入互联网电商生态的经营范围突破。这些双向的渗透和突破,无疑是创新之举。但历史形成的“由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规则打破后,新的玩家是否谙熟游戏规则、遵守风险底线,就使金融市场在边界打破后面临系统性、结构性问题。

  对监管来说:面临鼓励创新与适度监管的平衡术。这里面有一个尺度拿捏的问题,不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就像一个小孩玩儿蹦蹦床,这蹦蹦床的弹力大小是要考虑在孩子的安全起降幅度内。弹性过小玩的不刺激,孩子兴奋不起来。但如果弹性过大,孩子一跃飞上了天,再重重砸下来,恐怕后果难以设想。

  第一,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底线是不能突破两条:非法吸存、非法集资。第二,要注意“赢家通吃”的倾向,不要形成实际上的市场垄断,注意资本并购动向,不能允许在自家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连通性上设置障碍,或引导客户使用自家产品而屏蔽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第三,要警惕大而不能倒的新金融怪兽的形成。第四,要高度关注大量非实名账户的存在,会给合规和反洗钱、跨市场套利监管带来不小压力。

  对政府来说:面临网络安全和适度引导社会预期的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互联网网民的绝对值世界第一,在城市人口中的渗透率已经接近国际平均水平。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增长,存款的快速分流,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下降,网络理财对高效“钱生钱”的公众教育,互联网金融被政府鼓励、有国家信用背书等理解,对社会预期影响很大。

  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社会舆论和稳定将面临压力。因此,对金融效率、成本、普惠的社会预期,政府要有适度的引导,应一分为二看这个问题的硬币两面。另外,互联网金融安全已经成为网络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一环。互联网将成为未来敌对国之间信息战的重要阵地,各互联网企业尤其是金融服务机构的信息安全强度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助理总经理。北京大学法学硕士,长期从事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渠道管理和整合营销。)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新金融怪兽监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