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曝光台 > 部分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 > 正文
 

越洋调查高露洁致癌事件 化学论文变为健康新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 07:31 新闻晨报

  添油加醋的来龙去脉

  ---越洋调查高露洁"致癌"事件之上篇

  [新闻引言]

  究竟有谁真正了解高露洁是如何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从“速效美白强力先锋”变身成为“冤大头”的?

  本月17日,北京某晚报率先刊载文章《英报称高露洁等牙膏含间接致癌物》,继而被国内媒体争相跟进。两天之后,参与该项研究的美国学者彼得·威克斯兰发表公开声明,“牙膏致癌”实乃“虚假新闻”,随后又有人揭发英国消息来自于三流小报不足为信……

  一连串的情节如同电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事实究竟是怎样?

  4月2日

  美国研究者彼得·威克斯兰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发表题为《三氯生在游离氯调节下氧化反应生成三氯甲烷和含氯有机物》

  试验未对任何牙膏产品作研究

  自始至终,高露洁“致癌”风波有两个疑问没人告诉我们。

  第一,高露洁牙膏究竟是否致癌,如果是,原始研究报告在哪里?此项科学研究究竟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第二,美国研究者彼得·威克斯兰和英国《旗帜晚报》记者,究竟谁在说谎?

  按照4月19日彼得·威克斯兰在接受美国当地媒体《罗纳科联机时报》采访时的表述,他的论文原文发表在4月2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上。记者立即在该杂志网站上搜索到了论文全文,它的标题是《三氯生在游离氯调节下氧化反应生成三氯甲烷和含氯有机物》。论文共21页,主要关注水处理厂的化学反应,由美国自来水协会研究基金会(AWWARF)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进行。

  该篇论文于2004年7月9日第一次提交给杂志,2005年通过审核。在研究过程中,彼得和同事在接近家庭洗碗的环境下模拟洗碗过程,发现在洗碗剂中的抗菌物质三氯生能够和经氯消毒的自来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三氯甲烷(即氯仿)。

  阅读完整篇论文后,记者发现,该论文是聚焦于模拟洗碗过程,并没有对任何牙膏产品进行分析。论文中自始至终没有提到过高露洁公司的名字,仅在三氯生广泛使用的产品中提到过“牙膏”一词。

  在含三氯生产品对健康的威胁上,论文的措辞相当谨慎。仅在论文的末尾处提到,“在实验条件下产生的氯仿表明,通过日常使用含三氯生的产品,可能会产生氯仿。皮肤接触和呼吸吸入这些由三氯生产生的氯仿的严重性,有待严格评定。”

  彼得在4月21日告诉晨报记者:“我们并没有做任何关于含三氯生的牙膏方面的研究。我也不能肯定,我们所描述的自来水与抗菌肥皂间可能发生的反应一定会在牙膏中的三氯生中发生。”

  4月6日

  美国记者凯琳·贝兹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上发表题为《氯+抗菌剂=意想不到的结果》

  “化学论文”演变为“健康新闻”

  记者注意到,当论文在4月2日发表后,新闻界仍没有动静。毕竟《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份科学学术杂志,并不为大众关注。但是紧随其后出现的两篇新闻报道相继提到了彼得的发现,从而将一个单纯的化学研究引入了大众关心的公共安全领域。

  第一篇新闻发表在4月6日《环境科学与工程》上,一位叫凯琳·贝兹(KellynBetts)的记者发表了一篇该科学论文的相关报道,译名为《氯+抗菌剂=意想不到的结果》,凯琳·贝兹在文章中第一次提醒读者留心氯仿的危害性———“从2000年开始,美国医学会(AMA)就敦促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密切监控和尽可能的控制三氯生等抗菌剂在国内的使用”、“由三氯生产生的氯仿受到了关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将该化合物定义为可能导致人类致癌的物质。”

  凯琳·贝兹还采访了非赢利性环保团体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高级代理人埃里克D·奥尔森,对方表示“用含三氯生的洗涤液清洗盘子很可能会导致这些易挥发物通过呼吸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

  4月22日,凯琳在旅行的途中回答了晨报记者的提问,她在写给晨报记者的邮件中表示了惊讶,“在接到你的文章之前,我从不知道英国出现了那样的报道”……“我相信,采访中埃里克D·奥尔森的观点与彼得·威克斯兰的研究是一致的。”

  此后,彼得·威克斯兰向晨报记者肯定了凯琳·贝兹的说法。

  4月13日

  弗吉尼亚工艺学院向新闻界提供了一则新闻稿,标题为《太干净能给你的健康和环境带来危害》。

  威胁健康的措辞吸引了媒体

  第二篇报道则让威克斯兰很不高兴———4月13日,他所在的弗吉尼亚工艺学院向新闻界提供了一则新闻稿,阐述最新研究成果。然而,本是例行公事的文章,因标题《太干净能给你的健康和环境带来危害》的强烈措辞,“导致了媒体的过激反应。”

  彼得·威克斯兰在给晨报记者写的第一份邮件中表示,“这篇新闻稿自身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符。不过,文章其中的一些措辞应该修改,检测三氯生和氯反应潜在的健康威胁及环境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们的研究结果只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

  4月15日

  《旗帜晚报》记者马可·普里格发表了《牙膏癌症警告》,文章开头即断言———“今,大量在超市中销售的牙膏成了一场癌症警报的中心。”

  “牙膏致癌”成了触目惊心的标题

  《旗帜晚报》记者马可·普里格在《太干净能给你的健康和环境带来危害》发表的两天之后,也就是4月15日,据其写出了《牙膏癌症警告》。这篇文章与彼得·威克斯兰最初那篇论文的内容,已相差甚远。

  记者在20日打电话给该报社,希望能找到马可·普里格了解真实情况。前台的接线生说,马可·普里格不常到办公室,并向记者提供了马可·普里格的电子邮件地址,但截至发稿前,马可·普里格始终没有回音。记者在该报社网站上找到了新闻原文。

  首先,这篇新闻稿在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即断言———“今天,大量在超市中销售的牙膏成了一场癌症警报的中心。”被牵连的还有洗碗液、洗手液等其他抗菌产品。

  文章第二段,给了两个肯定的信息:第一,“研究者发现,产品中所含有的一种叫做‘三氯生’的化学物质可以和水发生反应,产生一种叫做氯仿的气体”。这段文字很可能让读者相信,研究者(彼得)已经做了关于牙膏、洗碗液、洗手液等各种抗菌产品的实验,得出这一结论。事实上,威克斯兰论文的试验对象是含三氯生的洗碗液,“没有对任何牙膏产品做分析”。

  接下来,新闻稿指出,“如果吸入足量该气体,会导致抑郁症、肝脏疾病,甚至癌症。”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前后两句放在一起,更容易让人相信,含三氯生的牙膏、洗碗液、洗手液都有致癌危险。

  在《牙膏癌症警告》中,作者处处暗示了这一联系。高露洁在本文中被首次点名———因为英报记者看到在它的成分中含有三氯生成分。

  文末,英报记者引述彼得·威克斯兰的话“‘这是我们第一次知道消费产品,如抗菌肥皂能够产生如此大剂量的氯仿。’目前,他已经建议所有国家政府密切管制这种化学物品。”

  而彼得则告诉晨报记者,他从来没有说过“建议所有国家政府密切管制这种化学物品”这类的话。他认为“这篇报道非常不准确,我们的研究所引起的这场骚乱,大部分就是因为这篇差得难以置信的报道。”

  4月17日

  北京某晚报转载了《旗帜晚报》的《牙膏癌症警告》,并配发国内相关政府部门专的看法意见。

  “高露洁牙膏含间接致癌物”登上国内媒体

  英国小报《牙膏癌症警告》在本国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篇文章竟然在中国发生了极大的“化学反应”。

  第一篇翻译并转载该文章的国内媒体是北京某晚报。上周,记者在北京找到了该报当班编辑。据对方回忆,4月17日她在网上发现了这篇文章,认为“和苏丹红事件一样,具有普遍关注性,便决定刊载此文。”她告诉晨报记者,自己曾在当晚给彼得·威克斯兰教授写过信求证,但没有回音。

  该报新闻标题为《英报称高露洁等牙膏含间接致癌物》———“高露洁”三个字代表了知名度,首次上了标题。

  另外,记者还发现,译稿中所提到“美国牙科麻醉科医生学会表示,正研究问题并会尽快与供货商了解事件情况。”此处英文原文“Asda”所指为一家超市,不是指“美国牙科麻醉科医生学会”,后者的英文缩写为“ASDA”。此后,这一句话被媒体大量转载,却没有人对此进行求证。

  但记者同时看到,该晚报在刊登英文的同时,在第一时间内采访了国内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其中包括“牙膏是否允许含三氯生并没有明确安全标准”、“国家质检总局因事关重大需经专家论证后再表态”等,为平衡文章观点做出努力。

  4月18日

  国内各家媒体开始竞相报道这条消息。

  “高露洁可能致癌”祸及佳洁士等

  就此,4月17日成为了“致癌牙膏登陆日”,闻风而动的国内各家媒体从4月18日开始竞相报道这条消息。

  从北京到广州,从西安到上海,一篇篇有理有据指向明确的“高露洁致癌宣言”凭空投到了茫然无知的公众眼前。

  媒体继续挖掘从“三氯生”厂商手中搞到的买家清单,一旦发现牙膏品牌便马上挪入“致癌牙膏”的获罪名单,原本在英国报道中尚幸免于难的佳洁士、洁诺就此在中国沦陷,在满头雾水中便和高露洁一起被绑上了公众兴师问罪的法场。社会一片哗然,一场无中生有的“公共卫生危机”就此轰轰烈烈地上演……

  作者:□晨报记者苏丹 刘迪 实习生韩小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露洁致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