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致癌:蝴蝶效应下的惊弓之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2日 06:53 中国青年报 | |||||||||
高立新 太平洋彼岸的蝴蝶扇一下翅膀,中国就可能下一场暴风雨。最近的牙膏致癌风波,似乎验证了这种蝴蝶效应。 部分品牌牙膏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长期使用可能致癌,这一消息最近成为国内多
蝴蝶最初那一扇,据台湾媒体报道,是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科研人员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刊发的一篇论文,结论是实验表明三氯生在一定情况下可能致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验研究用的水,含氯成分相当高,与一般使用水之含氯成分不同。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美英两国卫生部门也强调,这项研究并不适用于解释牙膏的成分。 4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驻英国记者撰写的《高露洁事件:研究不等于警示》一文。文章指出,最初由英国一家非主流报纸《标准晚报》报道的这一消息,并没有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应。同时,4月19日,取得这一发现的科学家彼得·威克斯兰在弗吉尼亚《The Roanoke Time》报纸的网站上说,许多媒体断章取义了他关于潜在健康风险的发现,他没有说过抗菌化学物质是潜在的危险和值得引起健康关注,《标准晚报》的报道和英国玛莎超市下架牙膏,显然是过度反应。另据《沈阳今报》报道,英国除《标准晚报》外,主流媒体如《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都没有相关报道。事实上,“蝴蝶”出面澄清,人们并没有理解他的结论。 但随后的事态发展显然超出了“蝴蝶”的控制能力。自4月18日起,中国大陆媒体将这股寒流变成了一个太平洋风暴,杀伤力惊人。遍寻中国的报道,发现普遍存在隐藏了蝴蝶最初一扇的情况,并且多数媒体的报道并没有从美国方面得到求证。换句话说,媒体在报道三氯生风波时,没有做到全面,也就有失客观真实。 牙膏有没有杀伤力现在专家尚无共识,且多数倾向于否定回答。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美、英及中国港台地区反应颇为理性,而在中国大陆,反应似乎有些“过度”。究其原因,事实从美国到英国再到中国,在传播链条中被一次次过滤、选择,到了中国大陆的消费终端时,可供公众用以判断的事实和证据已经与最初的情况大相径庭,致使部分公众成为传播之箭下的惊弓之鸟,本能地作出了“过度”反应。 事实上,来自各方面专家的说法证明了这一点,牙膏本身并没有多大负面影响,现有的杀伤力更多意义上还停留在心理层面,从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是传播链条造就了蝴蝶效应。 时刻生活在黑心食品阴影下的中国消费者,近两个月来不断经受肯德基的苏丹红、立顿红茶的氟化物、宝洁SK-Ⅱ的氢氧化钠等问题洋品牌的刺激,心理脆弱犹如惊弓之鸟,这种脆弱心理很容易让公众偏离理性判断而陷入盲目。例如苏丹红,其危害事后被证实有限,一瓶辣椒酱仅相当于半支烟,但因为媒体最初没有提供足够的事实,以致消费者很难判断真实危害,不得不选择吃过含苏丹红食品就可能致癌的结论。 人类永远都有一种追求确定性的本能,因为确切信息可以降低个人决策的成本。但在任何一个领域,永远都存在无法获得确定信息的时候。面对不确定信息,任何人都应支付最起码的判断的成本,而不是把这个成本轻率地甩给政府和社会,不解决问题,却徒增社会成本。 三氯生是科研新发现,世界各国都没有禁止,也没有标准,这是需要人类共同研究、正确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政府当然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提供确切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又被质疑为不可信,因此,提供信息的良机自然留给了媒体。面对类似事件,传播者理应尽可能客观真实全面地把事实告知公众,提供的事实越充分,就越能帮助公众和政府共同作出理性决策,这是权利,更是责任。否则,非理性之举造就蝴蝶效应,事件善后所付出的成本将远超出想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