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三氯生事件背后 谁把我们变成了惊弓之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 20:27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 刘菊花 从17日开始,我国媒体为“国外研究发现部分牙膏、洗手液、洗面奶等抗菌清洁用品因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可能致癌”的消息炸开了锅,处于“三氯生事件”漩涡中心的高露洁“信任度降至冰点”,许多消费者表示暂时将不再使用其产品。各媒体纷纷展开调查,以最快的速度曝光还有哪家企业的相关产品也使用了三氯生,这些企业的名单也以最快的速度被
消息“正主”出面澄清 消息最初来源于4月15日英国伦敦的《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然而19日,消息的“正主”、取得这一“发现”的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的助理教授彼得·威克斯兰(Peter Vikesland)在弗吉尼亚一家地方报纸《洛诺克时报》(《The Roanoke Times》)上澄清说,他没有说过抗菌化学物质三氯生有潜在的健康危险,会必然导致癌症,人们现在根本没有必要担心。他说,他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水处理工厂的化学反应,并对家庭每天使用的含三氯生的产品有产生三氯甲烷(致癌物哥罗芳)的潜在可能发出警告,但研究者并不确定每次都会发生这样的化学反应,而三氯甲烷能否被人吸入或通过皮肤渗入也还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他表示,媒体的报道太急于做出推论了,对他的报告所提出的潜在健康危险断章取义,以讹传讹之下事实越来越片面,结论也越来越可怕。 彼得·威克斯兰说,他搜索网页后发现,法国和中国都转载了这个“不科学的故事版本”。记者搜索后则发现,英美主流媒体都没有报道这个“故事”,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英国药品及健康管理法规署等政府管理机构也未提出相关警告。为什么同样一个“不科学的故事版本”,在英美等国波澜不兴,在我国却能引起如此广泛强烈的关注?是谁把我们变成了“惊弓之鸟”? 消费者谁都不敢相信 这枚曾经戳伤了我们的“毒箭”,就是苏丹红辣椒面、旧皮鞋“人造牛奶”、硫磺金针菇等等真正的、无处不在的假冒伪劣产品,它们扰乱了市场,挫伤了消费者的信心。不法企业千奇百怪的造假手段,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健全,使许多公众习惯于怀疑一切,不相信专家,甚至不相信政府。 尽管这个“不科学的故事版本”刚一传到我国,就有专家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按照目前的资料分析,牙膏中的三氯生含量小,它和氯化过的水产生的哥罗芳含量也应该很小,极低剂量地接触这种物质,对人身体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马上就有人公开指责“无害说”背后有商业利益,指责专家不具备职业良知应该汗颜。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个现象:一旦出现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媒体和消费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相关标准?”公众的质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许多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我们的一些相关部门反应迟钝、监管不到位,同时我国的标准体系较国外也相对落后。但我们也要看到,国家允许在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有800多种,而仅仅类似苏丹红的化工染料就至少还有上千种,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随时还会有新的化工染料被合成,谁也无法预测不法企业会在食品中添加哪些禁止添加的物质,从而事先制定出检测标准,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无此先例。 不法企业何时能收敛 那么,为什么不法企业就那么层出不穷肆无忌惮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处罚不够严厉,违法违规的成本太小。记者了解到,美国的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完善,企业一旦出现违法行为,政府不但要没收其相关产品,还要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巨额罚款。在这样的处罚之下,企业主往往元气大伤,加之缺乏社会信用,很难东山再起。在我国,从以往的经验看,不法企业即使违法违规被查处,也不至于倾家荡产,即使今天被封了,明天他办个新厂又活过来了。广州田洋食品有限公司等30家生产苏丹红食品的企业,不知得到了怎样的处罚?我们只看到报道说,广州田洋两名主要涉案人员谭伟棠、冯永华已于4月9日被广州警方实施刑事拘留,如此而已。 目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各有关业务部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还在进行三氯生相关研究,将在科研、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标准。质检总局法规司司长刘兆彬19日说,要对“三氯生事件”做出一个比较准确、完整的判断,还需要一定时间。疑虑重重的消费者还在等待着这个判断结果。可以预见,如果社会信用体系不能尽快完善,消费者提心吊胆的日子就不会结束。(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