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部分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 > 正文
 

高露洁致癌事件调查:谁制造了牙膏信任危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 07:49 南方周末

  在美国弗吉尼亚进行的科学研究,英国《旗帜晚报》的报道,大西洋两岸的消息传递最终在中国制造了一起不大不小的“公共卫生事件”。沿着事件始作俑者《旗帜晚报》的报道,本报记者专访了这一科研项目的负责人Peter Vikesland。

  本报驻京记者 李虎军

  刷牙,还是不刷牙?现在似乎都成了一个问题。

  广州的邓先生过去一直比较偏爱高露洁的牙膏,但这两天却不得不为选择牙膏而颇费思量。事情的起源于国内媒体4月17日关于“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的报道。其大意是,根据美国最新研究显示,数十种牙膏、洗手液等抗菌清洁品,当中包括高露洁等品牌的产品,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这种物质与经氯消毒的自来水接触后会产生三氯甲烷(俗名氯仿或哥罗芳),而三氯甲烷是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

  随着这则消息在中国的扩散,高露洁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品牌信任度迅速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邓先生只是其中之一。截至4月19日上午8点,据新浪网的网上调查表明,88%以上的消费者原来信任高露洁品牌,而现在会继续使用该品牌牙膏的消费者不到10%。

  就在邓先生犹豫着是否应选择佳洁士或其他品牌的牙膏时,又有媒体称,不仅高露洁牙膏含有三氯生,像佳洁士的多合一和茶爽牙膏,以及国内市场上多种疗效牙膏及漱口水中均含有三氯生。

  如果这些牙膏中真的含有致癌因素,那么消费者又该何去何从?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所谓“高露洁致癌事件”,其实是由于媒体信息传递失真而制造的一起“公共卫生危机”。

  “一篇非常差的新闻”

  国内媒体的报道大多源自英国《旗帜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国内媒体普遍误译为《标准晚报》)4月15日的一篇报道。文章的标题极为醒目:《牙膏致癌警告》。

  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报道了事件的严重性。其一是发出“癌症警告”:“超市里出售的数十种牙膏被点名,受影响的还包括洗洁精和洗手液等抗菌清洁产品。其二是摆出“科学依据”: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产品中含有的三氯生,能够与水反应生成三氯甲烷。其三是介绍“产品下架”:《旗帜晚报》调查发现,包括高露洁等品牌在内的数十种超市商品均含有三氯生,而马莎百货正在撤出所有含三氯生的商品。其四是提供“专家说法”:世界自然基金(WWF)毒理学专家Giles Watson警告说,消费者如果不放心的话,最好的建议是避开含有这种化学物质的产品。

  显然,这篇“有理有据”的科学报道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发出一个“癌症警告”,但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监管机构真正发出这种警告。主持相关研究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助理教授Peter Vikesland根本就不认同“牙膏致癌警告”的说法。他告诉《南方周末》:“我们绝大部分研究工作采用的是纯化合物,仅仅对实际抗菌产品进行了有限的试验,尚未涉及到任何种类的牙膏产品。考虑到三氯甲烷的生成受到温度、三氯生浓度、水中氯的浓度、水的酸度等多种因素的强烈影响,认为使用含三氯生的牙膏会出现问题,是非常草率的。目前并没有理由发出警告,但应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对于马莎百货的撤货之举,Vikesland则认为是反应过度。

  他对《旗帜晚报》的报道表示遗憾:“这是一篇非常差的新闻——如果有人称其为新闻的话,它明显扭曲了我们的研究工作。我讲的也就是使用抗菌洗洁精时可能发生的事情,怎么和牙膏扯上关系了呢?我的名字竟然出现在这样一篇报道之中,真是让我非常失望。”

  《旗帜晚报》在报道时似乎还忘却了科学新闻的一个惯例,没有说明此项研究的原始出处:Vikesland等人的研究论文已被《环境科学与技术》接受,并于4月2日在该杂志网站提前发表。

  “牙膏信任危机”

  其实,美国和英国的主流媒体并未太多关注Vikesland等人的研究。但《旗帜晚报》的报道通过网络却很快引起了国内的关注。许多国内媒体由此,采访专家,采访质检总局,采访高露洁牙膏的生产厂家,忙得不亦乐乎。但此刻绝大多数媒体似乎没有想到去查阅原始的研究论文,或是去采访Vikesland本人。

  与《旗帜晚报》的报道相比,国内个别媒体的报道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有媒体将《旗帜晚报》自行调查的含三氯生的商品名录奉为“涉案产品名录”;有媒体直接将高露洁全效牙膏定性为“含间接致癌物”。

  就这样,在一份英国的非主流媒体以及国内诸多媒体的渲染之下,一场“牙膏信任危机”被制造出来。媒体不仅给公众带来了恐慌,而且导致一种不信任的气氛迅速蔓延。即使是一些专家也受到这种气氛的波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吴维皑教授等专家在媒体上对“高露洁牙膏致癌说”提出了质疑,马上就有一些网友怀疑这些专家是厂家利益的代言人。

  这一事件也给高露洁牙膏的生产厂家也带来了烦恼。4月19日,广州高露洁棕榄公司法律及政府事务部告诉《南方周末》,该公司4月18日已经发表了一份声明,接下来还会对媒体和公众作出更详细的说明。该公司在那份声明中称,“有关近期个别外国媒体报道中提及的实验室研究报告,该报告中并无涉及牙膏,或提出任何针对高露洁全效牙膏使用安全性的内容”,“大量的科学依据及长达十几年的全球消费者之使用,充分证明了高露洁全效牙膏的有效、有益及安全性”。

  “需要慎之又慎”

  类似的事件,在国内新闻界比比皆是。去年7月的杜邦“特富龙”事件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本来,美国环保署发布公告,针对的并非特富龙等产品的安全性,而是杜邦有没有隐瞒全氟辛酸铵制造特富龙涂层等材料时用到的一种助剂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的信息。但国内一些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甚至没去阅读美国环保署和杜邦网站的新闻原稿,就轻易地使用了诸如“有毒锅”一类的字眼,弄得公众不知所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还告诉记者,2001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经刊发一条道听途说的假消息,声称上海将建造一座可容纳10万人的摩天大厦。香港一些随后也进行了报道。短短两天,这一假新闻就出现在了国内大大小小的媒体之上。

  记者们看到一个符合受众心理需要的新闻线索,会自然地产生职业冲动,但“这种谣言的破坏力很大,它对公众是一种愚弄,”陈力丹说,“这里面真的没有多少道理可讲,只能说明媒体有时候太浮躁了。”

  陈力丹曾经针对“换头术”等假新闻写过一篇《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的评论,感叹一些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并称之为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他说,社会上产生某种谣言以后,媒体的责任是去澄清事实,如今却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推波助澜。就拿“高露洁事件”来说,这一事件与科学有关,许多记者可能不熟悉科学新闻,“但只要查阅原始论文,采访相关学者,事实也是可以澄清的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体应该成为社会安全的守护者,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媒体不但要告知公众,还一定要加以适当和准确的解说,告知公众威胁程度到底有多大,让公众全面了解情况。在此次高露洁牙膏事件中,媒体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的确体现了媒体的责任,但“不能简单地把问题抛给公众,更不能听风就是雨,无限制地夸大。因为,真理往前迈一小步往往就成了谬误”。

  喻国明还说,至于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掌握两个以上的消息来源,不能依靠孤证,这些都是基本的常识,“尤其是那些和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影响越大,责任就越大,更需要慎之又慎,多方评估。”

  4月19日,Vikesland在接受弗吉尼亚当地媒体《罗纳克时报》(Roanoke Times)的采访时,重申了他同本报记者说起的观点——“认为使用含三氯生的牙膏会出问题是非常草率的”。不知道这是否能让人们略感释怀。

新浪财经-东方时空联合调查
您目前对高露洁等产品使用态度是:
继续停用,换别的品牌
从来未受影响
恢复使用
如果您停用,对该品牌不信任原因是:
是否致癌,结论尚不明朗
有别的品牌可以选择,避开麻烦
对目前整个市场产品质量缺乏信心
其他牙膏致癌警告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高露洁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