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长虹收购美菱 > 正文
 

顾氏奶酪迷倒海信长虹 9亿与1.45亿的价值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 11:44 证券时报

  科龙与美菱,海信与长虹,9亿与1.45亿的价值分析

  本报记者 龙可

  资本玩家离场后,实业企业登上了中国家电业整合的舞台。

  在海信从格林柯尔手中接过科龙电器两个月后,四川长虹又将入主美菱电器,对于两个在顾雏军的资本游戏中饱受伤害的民族品牌,能否在新东家的手中重生,众人拭目以待。

  比较之一:收购成本

  长虹将以不高于1.45亿元的价格,收购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美菱电器20.03%股权。根据美菱三季报,其总资产为25.41亿元,每股净资产为2.13元,如果转让价格按1.45亿元计算,约合1.75元/股,则较每股净资产折价17.84%。

  而今年9月,海信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从格林柯尔手中以9亿元的转让价格,取得科龙电器26.43%股权。此价格约合3.432元/股。

  从上述数据看,海信对科龙的收购存在着高达152%的溢价幅度,长虹对美菱的收购却可能出现折价的情况。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分析收购价格的合理性,不能脱离收购资产的状况和收购企业自身的情况。海信收购科龙的高溢价和长虹对美菱的折价,对其可能都是合理的。

  海信和科龙在产品链上互补性强,并且科龙电器拥有科龙、容声等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其制冷技术在国内还拥有一定的优势。

  对于长虹收购美菱,此价格低于市场预期,而从美菱目前的资产和经营状况看,对长虹而言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更重要的是,此次收购能完善长虹的产品链,加大其在白色家电领域的市场份额。

  比较之二:走出彩电困局

  在这两宗收购以前,长虹和海信的家电产品中,都是电视机占据大头,并且居于市场前列。除了电视,长虹和海信第二大产品均是空调,此外海信还生产电冰箱。此次长虹收购美菱后,将使两者的产品结构更加趋近。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光大

证券分析师张琦认为是由我国目前家电行业的现状所决定的。

  张琦介绍,目前彩电行业正在由CRT电视向

平板电视过渡,由于过度竞争CRT电视利润已经很微薄,而平板电视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三星、SONY等外国公司手中,虽然国内上广电、京东方等也生产平板,但产量较小,主要还是依靠进口,价格波动较大。在此情况下,国内彩电生产厂商想要突破目前的局面,有两条出路,一是拓展海外市场,另一是向白色家电进军,TCL选择了前一条路,而长虹和海信走的是第二条。

  收购科龙和美菱都是扩展白色家电的极好选择。根据中国家电网信息,2004年8月-2005年7月,各家空调生产企业中,科龙销量位列第五,为282万台,海信位列第十二,销量为152.6万台,长虹居第十五位,销量为121万台。海信收购了科龙,就有机会向国内空调的三甲发起冲击。

  而美菱冰箱是国产冰箱的四大品牌之一,年产冰箱200万台左右,收购其对原无冰箱业务的长虹,无疑是极好的选择,并且可由此开辟华东的生产基地。

  比较之三:整合难度

  收购之后的整合是收购成败的关键,市场对做实业的海信和长虹充满了期待。

  从目前科龙的情况看,海信对其的整合正在稳步进行中,科龙在管理层变动后,已全面复产。按照海信的计划,其将不对科龙电器的主营业务进行重大调整或改变,科龙电器仍然以空调和冰箱两大类产品作为主业。

  海信空调拟将科龙电器现有的模具、配件、小家电等非主营业务,与其现有的空调类资产置换,将空调资产注入科龙电器,同时海信集团控股的海信电器拟将其冰箱类资产注入科龙电器,以便在避免同业竞争的同时整合双方的白色家电资源。

  张琦认为,长虹整合美菱的难度,将小于海信整合科龙的难度。一方面是由于美菱的规模本就较科龙小,而产品结构也相对单一,另一方面,由于顾雏军将科龙作为其向外扩张的平台,科龙在格林科尔事件中牵涉较深,顾雏军事件爆发后,其11条生产线中除一条为伊莱克斯冰箱做代工外,其余全部停产,所受冲击较大,而顾雏军事件对美菱则影响相对较小,其生产经营基本正常,长虹对成功整合的概率还是较大。不过,相对的,如果海信成功地整合科龙,其得到的回报也将更大。

  不过,分析人士同时表示,长虹整合美菱的难度虽相对较小,但在行业整体利润下滑和外国品牌攻势猛烈的情况下,长虹要想在白色家电方面有大的突破,任务仍然艰巨。

  新浪财经提醒:>>文中提及相关个股详细资料请在此查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