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弱的井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 14:53 和讯网-《财经》杂志 | ||||||||
前言 2005年6月8日,股票市场创下了自2002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和最大单日成交记录,沪指上涨8.21%,沪深两市共有120只股票涨停,两市共成交317亿元。 除去中国证监会一如既往的劝诫以及其它的救市传闻,这一轮井喷的实质性“利好
更为激进的说法是,将近一半左右的证券公司被证监会评价为“规范类券商”,因此将有50家左右券商可从央行的受流动性支持计划中受益。以每家20亿元的规模计算,央行将动用1000亿元的再贷款。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因为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数字,截至2004年6月30日,中国全部130家证券公司人民币注册资本总额才只有1256亿元! 可能嫌口口相传对市气激励犹然不足,自6月第二周起,有市场人士将传言透露给媒体,于是,“拯救券商大计划”传言在6月8日见诸报端。 就在同一天,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在报章上发出阵阵呼吁:“政府必须采取实质性措施,光听雷声不见雨不行。作为股市的重要参与者,券商手中没有资金来源,只有走向末路”;“尤其在中国证券市场处于历史性转折的今天,为了尽全力推动股权分置改革,政府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与胆量扶持券商,提供一个平稳的、向上的市场环境”(参见2005年6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显然是印成铅字的舆论,较之传言更有力地支撑了8日当天令人震惊的“井喷”。在此之际细读券商们的“呼声”,又可以看到明目张胆的利益输送诉求。市场的下跌,竟成了市场玩家中一组失败者索要国家资源的依据,其逻辑混乱、价值扭曲更令人不堪: ——手中没有资金成为威胁。仿佛券商手中没有资金的格局如何形成无须反思。 ——股权分置成为一种要挟,竟提出如果国家试图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则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而所谓代价就是扶持券商。 在“呼声”中有一句话没有错:“中国证券市场正面临历史性转折”。然而,所谓“转折”必然带有从市场制度到交易文化、从正向激励到透明度等一系列实质性变化。但是,“呼声”所向,仅为“一个平稳、向上的市场环境”,亦即一个不断存在外部资金支持的市场环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的转折恰恰是转回到一个不规范的资本市场制度上去,完全违背了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基本逻辑。 尽管传言凿凿,“呼声”震耳,甚至一时间行情汹涌,我们仍然认为,决策者和监管层不可能接受“国家拿钱-扶植券商-股市向上”之错谬观点;迄今尚无迹象表明,中央银行再贷款已然交付券商用于“解决流动性危机”。事实上,自去年10月问题券商步入生死劫之始,以市场的手段解决券商危机已成共识。而本刊在此深入分析“拯救券商说”的示范意义、制度后果和沉重成本,为“救助之不可能与不可行”作出进一步阐释,旨在阻击谬说欺众,使市场理念更为深入人心。 ——编者 组文之一:“拯救券商说”的贫困 在当前市场的一切制度没有根本改观的前提下,中央银行对券商实行流动性支持,从宽容的角度看是一种政策失误;从严格意义上看,是对货币发行权的滥用。>>全文 组文之二:平准基金无法可依 在一个法治国家,即使政府有意启动这一所谓的救市基金,也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才能成行。>>全文 组文之三:股权分置试点成败 尽管市场出现了井喷行情,股权分置改革下一步如何展开仍然在未定之天。无论如何,指数涨跌并不应该构成股权分置改革成败评价的标尺。>>全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