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叶檀:创业板如何不致成为垃圾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 10:45 南方都市报

  -经济人之 叶檀专栏

  酝酿十年的创业板今年必然推出,很多人担心,创业板会像设立之初的主板市场一样,成为垃圾聚集地。

  这个担心有充足的理由,既然受到严格约束的主板市场都会成为垃圾场,并且频频上演注资重组、垃圾变黄金的活戏码,谁又能不担心风险更高的创业板市场成为二等垃圾场呢?目前,为了争夺创业板资源,从管理层、经营者到地方政府再次大显身手,希望本地企业能够成为伸向创业板市场这块蛋糕上的第一批贪婪之舌。根据以往的经验,任何一个板块在推出或者变革之际,都会成为疯狂炒作的对象,创业板也不会例外。连主板的创投概念股已经炒过数轮,正是热火朝天的时候。

  创业板牵涉到中国创新型企业以及风险投资发展的未来大计,绝不能出现B股市场向内地投资者开放之后从天堂到十八层地狱的老路。

  为了约束垃圾炒上天的悲剧重演,有关部门可谓煞费苦心。创业板的监督与行政审批一点也不比主板市场差,只不过赢利与资产规模的要求比主板略小而已。创业板中介机构与保荐人的责任更显重大,保荐人的持续督导责任延长至三年,在原先的基础上延长了一年,在信息披露上充分利用网站的及时,同时对于投资者也规定了入门门槛,规定资金必须用于主营业务。

  很明显,管理层担心上市所募集资产被无良管理层挪用,担心中介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与上市公司合穿一条利益连裆裤,将投资者当作只会掏钱袋的呆瓜。

  但这次出台的规则有个明显的盲区,有关方面仍然未对退市与法律救济制度作出强调。众所周知,中国的股市有两个癌变部位,一是将股市当作脱困工具,创业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免疫,此次主要是为新兴与高新企业的融资服务,不存在为国企脱困与发展服务这一沉重的政治责任;二是退市与法律救济责任,在这方面,笔者没有找到只字片语。我国主板市场肠梗阻的主要因素就是没有退市机制,大部分企业都能通过注资重组继续在市场上混下去,如人民大学股神教授任淮秀就是得重组风声之先,投资ST数码大赚一票。而缺乏通畅的法律救济渠道与集体诉讼制度,使中小投资者面对高昂的诉讼成本,只能选择吃哑巴亏,或者希望垃圾股重组而获得点滴补偿。

  这样做的理由表面上冠冕堂皇,是为了减少因为退市产生的投资者利益损失、国企破产导致失业种种社会成本,但这样做的结果是灾难性的,使股市的估值系统彻底失灵,投资者热衷于翻捡垃圾,而对具有成长性的黄金股视而不见。主板市场经过股改洗礼,尚未涤尽尘埃,ST股仍然成为市场炒作热点,成为主板市场的地雷阵。

  创业板重蹈主板市场的覆辙,情况会糟糕得多。创业板必须由投资者来承担成长性企业的成长成本。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大致在三年之内可以见分晓,差不多多半的企业会在三年之内破产,如果创业板上市公司无法摆脱三年轮回,或者创业板上市公司制造财务报表的形式,用两年赢利,第三年业绩下降、第四年保荐人等中介机构卸责之后亏损这套财务游戏,请问管理层何以应对?难道以主板市场式的大规模重组来应对?我们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高科技企业来重组创业板上市公司?

  笔者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并不抱有太大的指望,我们不希望人性与诚信环境能够一天之内变好,也不指望以往高科技公司重重叠叠的造假行为会因为创业板的行政监管有所好转,我们更不能对发审委中的专家抱不切实际的道德指望,我国科技部的国家项目等导师给学生项目等黑幕屡见不鲜,而审计风暴也揭示科技部将专项资金挪作他用。

  创业板市场绝不能重蹈主板市场的覆辙,否则创业板市场没有前途可言。只有让造假者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让风投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共同回到诚信与理性的道路上来。只有建立通畅的法律救济渠道,才能让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联手欺骗投资者这一不堪回首的“银广夏历史”降到最低。

  一个新兴的不存在任何包袱的市场,如果还不能解决强势利益与肠梗阻问题,那中国资本市场就真的危险了。

  (作者系知名财经评论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