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暴发户漏洞百出 老鼠仓很普遍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18:29 南方都市报
基金公司在管理模式、人员素质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上均跟不上爆炸式增长的规模。 资本市场的急剧扩张及全民理财知识的普及使基金享受了“暴发户”式的增长,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把钱交给基金打理也成为许多都市人的主要理财方式。但基金“暴发户”式增长所带来的副作用正在不断显现,老鼠仓、乌龙事件、盲目扩张等一系列恶性事件正不断地刺激基民们的神经———把钱交给基金打理原来也有不少烦心事。 5% “老鼠仓”很普遍 典型事件:两基金经理老鼠仓被查 事件描述:原南方宝元债券型(行情,净值,基金吧)基金及南方成份精选(行情,净值,基金吧)基金经理王黎敏、原上投摩根成长先锋(行情,净值,基金吧)基金经理唐建,借用直系亲属及第三方的账户买卖股票牟利,双双被中国证监会处以终身市场禁入的行政处罚。唐建被处没收全部非法所得,王黎敏也同时被处以约150万元的非法所得罚款。 王黎敏和唐建均是明星级的基金经理。其中唐建涉嫌“老鼠仓”一案早在去年5月就已经被曝光,并在5月16日被上投摩根解除一切职务,予以辞退。而王黎敏的职务调整,是在今年1月12日南方基金同时发布6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调整公告时宣布的,表示王黎敏将不再担任南方宝元债券和南方成份精选的基金经理职务。由于集体换班,王黎敏的基金经理职务调整看似正常的人员调整,并未引起市场的太多关注。 网友stone:基金经理建“老鼠仓”是先于委托人建仓,出货时也先于委托人,基本上是立于不败之地,而我们交给基金管理的钱则很可能被套牢,典型的损人利己。 ●专家点评 基金公司作为代人理财的专业金融机构,出现基金经理老鼠仓这样有损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对基金业的整体形象损害非常大。在基金行业里,所谓的老鼠仓是指基金从业人员在使用公有资金拉升某只股票之前,先用个人资金在低位买入该股票,待用公有资金将股价拉升到高位后,其率先卖出个人仓位进而获利的行为。而参与基金投资的机构和普通基民的资金则可能因此有被套牢的危险,这显然会对基民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基金“老鼠仓”的获利率相当高,其利润来源中的大部分其实是对基金资产的转移。“老鼠仓”属于利用内幕信息以及运作资金的职业优势炒作股票,涉嫌利益输送和内幕交易。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一直以来,“老鼠仓”在基金界就是普遍现象,事实上,目前基金公司的员工很少有不买卖股票的,只是通过何种名义或手段来购买的问题。尽管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措施防范,但由于采用的是要求基金经理本人上报本人及直系亲属的账户资料的方式,这一制度性的缺陷,使得对基金经理的监管形同虚设。在现实中,基金经理的“老鼠仓”不仅不会使用上报的账户,甚至连旁系亲属账户也很少使用。 为防范“老鼠仓”的道德风险,各基金公司制定新制度:比如当日个股涨幅超过7%不得买入;基金经理下单必须在非交易时段、基金经理买股的权限降低,只能在投委会决定的行业配置和个股配置基础上,小幅调整,但这些都不能有效地扼制“老鼠仓”的泛滥。 经验借鉴:在成熟市场如美国,法律允许基金经理买股票,在买入或卖出前须申报。管理严格的海外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买股票作出很严格的要求,如市值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以避免基金经理发现较好的中小市值规模的公司后,只给自己的账户买进。同时,对于基金持有的股票,基金经理只能后买后卖,而不是先买先卖。由于限制繁多,因此,在海外真正值得信赖的基金公司,其基金经理虽然理论上可以买股票,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很多限制。 在证券市场发达的欧美资本市场上,可能参与内幕交易的,不仅仅是上市公司高管,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从业人员,相关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甚至还包括律师、会计师、财经记者等敏感人群,都成为了监管的重要对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