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投资者交流,人们似乎有些怀念前10年的那种强大的人力调控时期。跌得低了,一声令下,大机构一起进入,抄底,救市,股市在半小时内可以转危为安,涨150点。涨高了,又发发火,生生气,众机构一起撤退就跑,一下子可以跌100—150点。股市完全“人格化”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那种人格化的、调控极强的股市,也许倒是很符合“中国国情”,是切合实际的了。
但当前股市跌成这样,我们做了多少不合国情的事?
(1)询价制中漏洞百出:首先,为什么不是全国几千万投资者一起参加询价,而让70家机构来询?不是以老股的份数配售,与当前的以资金打新股有何区别?风险大的二级市场,谁肯去冲锋陷阵呢?第三,询出个华电国际2.54元(市盈率14倍)电力股板块大跌,8—9元的长江电力还有多少上升空间呢?
这个制度有很多违反“三公”原则之处,对目前岌岌可危的股市拖累很大,管理层既然能把C股否定掉,何不再把市场询价制也自我否定掉呢?
(2)关于二板市场的事,已经议了五年,前几任管理层,想来想去不敢开;而现任领导却在一次参加了人代会广东小组的会议后,即决定开设。笔者当时讲:二板市场开出之日,就是股市崩溃之时。现在证实了,结果这个板块发了30多个新股,就把大盘拖下去了。深圳新股恢复发行是应该的。但真要搞成真正的科技板,建立与之适应的制度,那么冲击要比现在大几倍了。建议到此为止吧,不要硬往前“闯”了。
(3)当年关于B股允许外资法人股流通,也是一个大利空。
周四,上证报头版头条指出“非上市外资股流通与全流通不相干。”显然,文章中谈及有人将“深国商非上市外资股获准转流通B股与A股全流通”联系起来,甚至推断这一经验会被A股市场复制是一种误导。几年前,有关部门宣布B股向境内人士开放时,笔者就明确指出:这是一项错误政策,它将套住中国人,放走外国人。而且笔者非常奇怪的是,何以在这一政策公布之前,竟然公布了B股公司外资发起人股,在公司成立三年后,可以在B股市场上流通。这不是让洋人在B股的最高价上逃跑吗?既然投资了中国市场,就应遵守中国的法规,何以要给它们“超国民待遇”呢?看看B股市场,多少外资跑了?还有外资跑得无影无踪的。既然要流通,中外非流通股应一视同仁,要么都不流通
总之,实事求是,一切按国情办。否则,这市场信心何以恢复?
复旦大学教授谢百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