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发展酝酿反沉船计划:高管辞职 净利润涉嫌掺水

蓝光发展酝酿反沉船计划:高管辞职 净利润涉嫌掺水
2018年09月04日 12:04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线索征集令!】你吐槽,我倾听;您爆料,我报道!在这里,我们将回应你的诉求,正视你的无奈。新浪财经爆料线索征集启动,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倾诉与吐槽”!爆料联系邮箱:finance_biz@sina.com

  地产大哥 楼亮

  编者按:

  女孩子喜欢用美图秀秀,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伺候这张脸,这叫“美丽管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相当于女孩子的脸,也要进行美化,我们称之为“盈余管理”。

  很多上市的这张脸往往比女人的脸还不靠谱。上市公司的这张脸,使用的化妆品主要是权责发生制、应用摊配、递延等程序的主观判断造成的选择空间,会计师可以任意泼墨、操纵利润。

  比如蓝光发展

  先交待下故事背景。蓝光一直有“沉船计划”——沉掉房地产业务这艘船,进军“3D生物打印+生物医药”等高科技行业。

  据说,两年前蓝光取得“世界级”开创性技术:3D生物打印技术,把打印出来的血管植入了恒河猴体内,猴儿还活着。这意味器官再造不是梦。只是不知道那只恒河猴现在还活着吗?

  后来又搞了一幕水果侠主题世界乐园,要拳打万达,脚踢迪士尼。一位年轻妈妈游完水果侠主题世界乐园后,夸赞道:太亲民了,水族馆里居然还有一只草鱼。

  老板杨铿兴趣广泛,官二代背景,早年当过车间主任,有丰富的政界资源,被誉为“四川王健林”。

  淌过跟风之河后,蓝光股价依然横盘。老板杨铿才发现念歪了经,蓝光号小舢板要沉,于是决心发力地产主航道,并且雄心勃勃地制定了“千亿”目标。这被外界称之为“反沉船计划”。

  蓝光一定出大事了

  这组人事动作颇不寻常。按原来的计划,魏开忠将带领蓝光将士冲顶千亿。但在千亿冲峰的半山腰上,杨铿临阵换将。

  据说蓝光推出的“芙蓉系”、“黑钻系”、“雍锦系”、“长岛系”、“公园系”等改善型产品,魏开忠出力多多。魏本人是典型的袍哥性格,爱加班、工作狂、义气,市场感觉一向很好。

  但是,销售数字论英雄,魏开忠还是降职了。今年上半年,蓝光销售额413.7亿元,距离内部销售指标有不小的缺口。但是,如果把最近三年蓝光高管一连串名单起来联系,就会发现,蓝光一定出大事了。

  我们查看了蓝光上半年财报,

  董事会秘书蒋黎、

  常务副总裁张亦农离职、

  总裁张志成辞职、

  副总裁罗庚辞职、

  董事、副总裁及董事会秘书李高飞辞职

  ……

  蓝光的离职高管们在抱怨的同时,宁可不要期权激励,纷纷请辞职。

  杨铿也不好受,正在滚烫的油锅里煎熬。

  我们抽取了几组财务指标分析。

  这也太奇葩了!

  一是财务费用。

  今年上半年,蓝光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是0.59亿,同比减少45.28%。在冲千亿的攀峰中,财务费用不增反减,这本身就不正常。

  我们仔细查了一下附注,结果吓了一大跳,绝大部分利息跑到存货中,资本化了,约有11亿。

  11亿的利息负债跑到资产中,意味着什么?

  上半年蓝光利润总额8.8亿(同比增长10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是6.2亿(同比增长118.84%)。

  如果把资本化的利息挪到财务费用中,蓝光上半年的利润将是负数。换句话说,忙了半年,没赚到钱。

  当然,按会计准则,利息资本化视工程进度而定。但是,几乎把所有的利息负债,都放到资产中,人为降低财务成本,造出利润,这也太奇葩了。

  蓝光式悖论

  二是应付账款。

  地产公司的应付账款,主要是工程款。

  正常情况下,地产公司通过增加应付账款账期,增加自己对别人的负债,缩短应收账款账期,减少别人对自己的负债,提高经营中不用支付利息的负债,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放大效应,获得较高的权益报酬率。

  但是,蓝光去年同期是56.36亿,今年只有28.07亿,减少了50.19%。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蓝光在上半年里,开复工面积急剧萎缩。

  账龄超过1年的重要应付账款,居然没有。难道蓝光富得流油,是送财童子?

  这是蓝光式悖论:一方面,开复工面积减少;另一方面,利息资本化比例急增。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小芳天天不吃饭,喝白开水度日,但一天比一天胖。不吃饭都长肉,身上的赘肉从哪里来?只有一种可能,小芳有病。

  因此,我们严重怀疑:

  1.蓝光的资产质量较差;

  2.真实的总资产收益率小于贷款利率;

  3.利润是纸面财富、白条利润。

  铁公鸡还是干巴鸡

  三是利润表现。

  作为上述推论的佐证之一是,今年上半年不进行利润分配,也不进行公积金转增股本。

  按分红特点,有三种上市公司:

  一是肥得流油的大肉鸡;

  二是造假虚胖的假肉鸡;

  三是不争气连年不赚钱的干巴鸡。

  如果没有赚到利润,就属于第三种,干巴鸡。因为没有赚到钱,老板从自己原来的口袋里掏钱分,这件事搁谁身上,都不会愿意。

  第二种是明明没有赚到钱,却穿貂带金链子。

  蓝光属于哪一类?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推测,应该是穿貂带金链子。

  我们阅读利润表时,看到净利润的数值,要想到这里有多少利润是现金利润,有多少是应计利润,有多少是持有利润,有多少是虚拟利润。

  只有现金利润是在手中的利润。应计利润是在林中的利润。持有利润是暂时的利润,在未来可能是亏损。虚拟利润根本就是一个数字,比如债务重组的利润,与现金八辈子不沾边。

  具体到现金利润,要到经营活动现金流中去分析。

  来看这组指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与“净利润”对比。

  蓝光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是—1.82亿,净利润是6.29亿。前者远落后于后者,说明盈利数字质量堪忧,或者营运资本费用过高。

  可能有人会问,赚的钱差到哪里去了?

  答案是:应收账款。

  钱是赚了,但有很多应收账款。

  还有一个信息值得关注:上半年前5名应收账款中,有498万元计提了。也就是说,利润中的白条利润,就这样走了一圈后,蒸发掉了。

  蓝光上半年为什么不分红?

  这里有一个秘密,如果未分配利润是通过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就是一只铁公鸡。

  虽然有利润,但根本没有赚出钱来,拿什么分红?难道要逼它去贷款分红?蓝光就属于这种情况。

  手雷引线在呲呲冒烟

  四是永续债。

  不给股民分红,也就罢了。但是,有一种钱是必须给的。民间称它高利贷,财报上叫永续债。

  2018上半年财报有一句原话,我们摘录下来:

  2018年,本公司发行总额为10亿元的永续中票, 归还上海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永续债555,300,000.00元。

  这是一道简单的永续债借新还旧数学题:借了5.5亿,还了10亿。当然,也有一种可能,10亿永续中票中,有一部分还钱,一部分拿来用作运营资金。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永续债就是高利贷。

  前年蓝光永续债借了7.8亿,去年激增到46亿,今年上半是50亿,是三年前的近7倍。

  这组数字信息量很大:

  一是股不抵债。

  蓝光的股本是21.32亿,永续债是50亿。如果永续债还不了,债转股,公司生死离悬崖只有0.001公分。

  二是明股实债。

  蓝光把永续债作为权益入账,不是债权入账,降低了自己的资产负债率。但是,股就是股,债就是债,还的是利息,不是股利。永续债这棵雷时刻有爆炸危险。

  三是净利润掺水。

  我们看到的蓝光上半年净利润,其实没有扣除永续债股利(应付股利上半年是1.79亿,去年底是0.47亿)。借了50亿永续债,上半年只还股利1.79亿。

  这意味着,使用永续债的项目,应该是在上半年刚刚上马,还没有到密集偿付期,距离手雷引爆的时点,还有点时间。

  魏开忠降职的原因,我们找到了:

  魏氏握着扔不出去的手雷,一路狂奔。手雷是老板杨铿硬塞到他手里。

  手雷的制造商分别是上海银行、大连银行(8亿)和上海歌斐资产(7.8亿)。能早点扔掉,远离危险当然最好。

  但是,魏开忠没有扔出去,所以自己爆炸了。

  张巧龙顶雷

  手雷的二传手是张巧龙,今年35岁,曾做过杨铿的秘书。杨铿给到他的手雷越来越多,留给他的时间也不多了。

  张巧龙不太关心当下的困难,对诗歌和远方更感兴趣:

  “在跨越千亿的征程中,蓝光要建设一个优秀蓝光;要用3-5年的时间,打造一个优秀的A股上市公司,成为最盈利最具成长性公司。”

  3—5年是老板杨铿给到他的时间。积重难返的困难太多,留给张巧龙的时间,又是多少?

  来看短期借款分类。

  通常情况下,一家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发作会有报警。其中有一条就是严重依赖短期借款。

  蓝光上半年的短期借款51.47亿(同比增加50.68%),去年没有1分钱是信用借款,今年有1亿。质押借款19.41亿,保证借款是17.09亿,最后是抵押借款13.95亿。

  换句话说,信用借款最少。这个信号表明,金融机构对蓝光的资产负债表产生严重怀疑,并且用脚投资。

  再来看长短期借款比例。

  蓝光上半年财报没有给到这组数字比例。但是,我们可以推算出来短期偿债压力。

  上半年资本化利息是11亿,净利润是6.19亿。如果不把这11亿的利息资本化,将其算作费用里,基本上可以推测出,短期偿债已经把杨铿压得只剩下最后一口气。

  上半年,杨铿动用了融资的所有渠道,包括永续中票(10亿元)、购房尾款ABN(11.4亿元)、购房尾款ABS(8.2亿元)、私募债(31.1亿元)等。

  此外,在境外发行不超过10亿美元(含10亿美元)债券已获发改委备案登记……

  市场下行,高周转策略受阻,运营能力弱不禁风,杨铿的千亿之旅正在迎来大风大浪,其疯狂融资之旅只是刚刚开始。

  还有,杨铿身后,资本的獠牙已渐行渐近。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