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刷屏 天价药背后是生命金钱与法律博弈

我不是药神刷屏 天价药背后是生命金钱与法律博弈
2018年07月04日 21:36 一财网

新浪财经第四届金牌董秘入围名单出炉!7月18日上市公司高峰论坛暨金牌董秘盛典隆重召开,重磅大咖、金牌董秘将集体见证荣耀时刻!【点击查看】

  《我不是药神》未映先火!事实上,距离该片正式上映(7月6日)还有2天时间,但该片点映数据显示,《我不是药神》猫眼目前实时票房已有1.12亿元,猫眼评分9.7。

  看过点映的很多网友点赞,有人甚至说,这是今年至今最最深刻、最催泪的国产电影。

  业内人士预测,又一个爆款电影即将诞生,以至于相关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一飞冲天。

  参投该片的北京文化股价已经连续两日涨停。

  公开信息显示,《我不是药神》由宁浩背后的坏猴子影业、徐峥的真乐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欢喜传媒以及北京文化、唐德影视、阿里影业等共同制作出品,由上海淘票票影视和北京文化联合发行。换而言之,北京文化既是《我不是药神》的制作方,也是发行方。

  或许正是看到《我不是药神》为北京文化带来的业绩预期,资金才纷纷涌入,合力推高公司股价。但值得注意的是,押宝爆款电影的走势不具可持续性。

  在今日成交额2.37亿元的情况下,流出资金为2.21亿元,大量资金选择抛盘了结。

  《我不是药神》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以至于爆火?

  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但也很现实。

  徐峥扮演的男主角程勇,一个贫穷的中年离异男,最初因家庭压力渴望发财,开始违法代购印度“假药”格列宁——一种治疗慢粒白血病的抗癌药物,他从一个交不起房租、倒卖印度神油的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独家代理商,被病患们冠以“药神”的称号…

  此电影并非纯粹虚构,而是有活生生的“案例”。

  2014年,有“中国代购抗癌仿制药第一人”之称的陆勇。

  电影《我不是药神》原型陆勇 片方供图

  陆勇于34岁那年被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吃了两年抗癌药格列卫,花费56.4万,后来他改用印度仿制药,价格只要1/20。

  之后,他还帮助其他白血病病友从印度规模性地购入”格列卫”的便宜仿制药而被起诉“销售假药罪”,后在北京被逮捕。因上千名病友集体写信请求对陆勇从轻处罚,最后以公检部门撤销起诉,陆勇被释放结束。

  “法里容情”虽令人动容,但背后也反映出尖锐的社会问题,即国内大病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尤其是那些吃不起原研药的“癌症病人”,也难有渠道买到合适的仿制药。

  再来说说陆勇案涉及的专利药品格列卫,它由瑞士诺华研发,是人类第一个分子靶向抗癌药,将慢粒白血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升至90%以上。

  中国的市场价格为23500元一盒,一个月一盒,每年需要25万以上。现在格列卫入了医保,但一年仍需七万五千元,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对于癌症患者而言,有着高度仿制药体系的印度成为了不少患者的救命稻草。甚至欧美等国的普通民众大量前往印度接受医疗服务,进而催生了印度神奇的旅游医疗市场。易瑞沙、多吉美也一度因超便宜的价格,成为世界神药。

  但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抗癌专利药虽然价格便宜,但根据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未经批准进口、销售的药品,均以假药论处,不论药品在境外的真假如何。

  印度药为何如此低廉?

  为什么在中国如此高昂的抗癌药物,在印度的价格却如此低廉?这背后离不开印度政府的法律保护与政策扶持。

  “印度是非法规市场,不接受国外的原研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仿制药在生产上法律法规不构成专利侵权;其次,印度对企业生产标准较低,在药品的纯度上是达不到FDA或EMEA的标准,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很低,所以终端售价很低。”江苏太平洋美诺克生物制药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取消了医药产品专利,印度的仿制药市场开始迅猛发展,在新药引进方面也缩短了与欧美国家的时间差距。即便后来加入了世贸组织,印度也利用十年知识产权过渡期来继续进行仿制药品研发;

  不仅如此,印度还对药物执行“强制专利许可”。并给予了药品产品专利和方法专利保护,将保护期限定为国际通行的20年。

  在1970-2005年的35年里,印度通过“特有”的药物专利保护制度,为本土药企发展预留了时间,通过仿制,逐步实现了与国际市场接轨,完成了印度医药工业的“原始积累”。

  2009年,印度新的专利法正式生效,意味着印度制药企业的保护伞逐渐坍塌,各企业不能继续沿袭传统的仿制道路。

  近几年来,印度新的专利法正式生效,意味着各企业不能继续沿袭传统的仿制道路。但印度依靠其在仿制过程中获得的技术和经验,以及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积极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竞争优势。

  那为什么印度仿制药能大行其道,而中国却不能呢?

  一方面,在中国,进口原研药有20年的专利期,也就是说20年后才能仿制。

  另一方面,即使仿制药也需要研发投入,要研制出疗效能够替代原药的仿制药并不容易。

  上述药企相关人士透露,国内新药的研发成本一般是国外的1/4,仿制药更低一些。但这仅仅是研发,大头主要是生产工艺,以及在产能上的投资。

  实际上,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国家,国内仿制药市场规模在今年或接近5000亿元。目前我国近5000家药企,九成以上为仿制药企业。 根据食药总局提供的统计数字,中国已有的药品批准文号总数高达18.9万个,95%以上为仿制药。

  但遗憾的是,中国是仿制药大国,却并非强国。

  中国的现代制药起步较晚,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对仿制药的审批门槛较低。而劣币驱逐良币也是仿制药产业常有的现象,靠打价格战的低水平竞争,导致中国仿制药在质量上因为成本的问题,一直不上去。

  与此同时,还有专利过期但临床需求高的进口药品占据市场,其高昂的价格消耗了大量的中国医保费用。

  这也导致在美国、印度等存在的原研药与仿制药的专利博弈,在中国消失了。特别是一些国际药企,在部分重磅药物领域一家独大,价格层面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就算要“讨价还价”都缺少博弈和协商的筹码。

  这样的情况亟待中国出台政策鼓励创新药研发、推进仿制药质量,以部分替代进口药的,毕竟对多数国内药企来说,药品的研发与时间投入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中国的原研药较少,产业发展不强的问题主要是在产业本身,生物制药企业是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的企业,研发一个新药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积累和10亿以上的资金投入。在美国的数据是5-22年的研发周期,平均的研发投入是11.6亿美金。目前国家政策是非常支持原药和重大疾病的仿制药进入临床的,但药品临床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是少不了的。”太平洋美诺克生物制药相关人士向第一财经表示。

  而且,在我国的医疗招标采购中,医院执行《处方管理规定》中的“一品双规”(采购同一品种药品,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

  逐渐地,医院在执行“一品两规”时,已经从同一种药品只用两个厂家产品的做法,演变成了采购一个进口产品和一个国产品。

  结果就是,国产药的厂家,为了挤进这一个名额,付出昂贵代价。而进口原药在一品双规体系下同时保持较高价格和较高份额,变相地造成医疗费不合理增长,让患者花了更多的钱。

  中国何时才能不再需要印度神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新闻。在中美贸易擦愈演愈烈之时,中国仿制药替代进口原研的行动也开始提速。

  4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对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种,将在采购、医保、税收、宣传等多方面给予高质量仿制药以支持。

  这对于中国的医药企业来说,无疑是利好。不管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能够进入医保报销目录、最终进入医院才是核心。

  同时,这一政策也将推进中小型的仿制药企业洗牌,中小型仿制药企业的出路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抱大腿”,通过各种方式“挂靠”到大药企进行合作和发展;另一个是“谋转型”,通过提高研发能力和运用资本进行“换血”,达到转型的目的。

  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陈智胜表示,中国的医药市场目前处于群雄乱战的状态,但将来必定会走向“三国鼎立”;希望中国将来的格局是,有3-5大的仿制药企业,以及两三百家做创新药的企业。

  此外,药品引入滞后的局面,将被改变。2017年5月31日至6月1日,ICH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申请,正式批准总局成为其成员。意味着国际创新药品能早日进入中国市场,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此前,国际创新药在中国上市较晚的时间差将逐步消失,中国企业也能同步进行国际上的注册。

  随着中国医药审批政策与药品研发环境的日益改善,中国患者将不再需要印度神药,希望这一天能够尽早到来!

责任编辑:张海营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