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自从2004年香港开创离岸人民币业务以来,香港一直都是内地以外最大的人民币资金池,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额为6184亿元,占全球离岸人民币存款额约50%。GFI北亚地区行政总裁、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经济及金融系特约教授陆景生在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表示,香港如果没有人民币业务,金融市场就没有现在这样蓬勃,而香港作为人民币海外业务最主要的“试验田”,未来将继续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創新并带领大湾区从金融业打入国际市场。
陆景生称,“没有人民币业务,香港金融市场就没有今天这么蓬勃”,目前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处理约75%的全球离岸人民币貿易结算业务,为内地大約90%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贸易提供中介服务,如此庞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为香港金融业发展贡献了很大力量。
陆景生称,在过去十几年,香港都是对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超级联系人”,为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未来可以继续发挥“试验田”的作用。随着沪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认的开通逐漸成熟,都能让香港成为很多新的金融产品的“试验田”。
立足大湾区,陆景生认为,过去香港是人民币业务的“试验田”,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的基础建设,已经便于香港搭建帮助大湾区走向国际化的桥梁,应当继续发展离岸人民币外汇和資本市场。香港可以带领大湾区从金融行业打入国际市场,促进人民币业务进一步国际化,开拓更多跨境人民币资金双向流通渠道。
另一方面,陆景生希望大湾区内实现真正“互联互通”,比如在香港注册的金融机构可面向区内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无需经过繁琐的跨地域牌照申请过程,一开始可以从批發金融市場/銀行間市場(Inter-bank Market)开始,真正把大湾区“9+2”城市的金融事業联动起来。
随着全球监管的不断趋严,陆景生认为2018年1月欧洲推行《金融工具市场指导II》(MIFID II),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越来越严格,令国际市场趋向透明化和电子化。对此,陆景生称,“水至清则无鱼”,未来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可能不在傳統聲訊的銀行間市場,电子交易会逐渐改变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大湾区内金融機構應著重金融創科以提升競爭力。
但陆景生认为,香港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布局仍需继续努力,香港至今于在线金融服務也尚未完全普及。不过,香港政府最近几年已经加快了部署的脚步并致力于为金融科技发展铺平道路,很多金融機構开始尝试釆用人工智能等等金融科技, 以减少出错频率,提高生产效率。
以下为采访原文:
新浪财经:您认为香港金融业的现状是怎样的?最突出的业务主要表现在哪方面?
陆景生:2004年,香港成为第一个开展人民币业务的离岸市场,没有人民币业务,香港金融市场就没有今天这么蓬勃,目前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占人民币海外貿易清算75%,可以说香港金融业发展与内地的金融发展分不开,很多新的金融产品可以把香港当成很好的试验田。
新浪财经:人民币业务市场在最近几年有什么变化吗?
陆景生: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以后,2010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法案”(Dodd-Frank Act),2018年1月,欧洲推行了一套名为《金融工具市场指导II》(MiFID II)的金融监管规定。通过很多新的金融、法律监管,对很多不同板块金融从业员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每做一笔都要向金融监管当局进行备份;必须通过独立结算所进行清算;强制要求电子交易等,国际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透明化。
这些金融法律监管尽管会让市场更加规范,但“水至清则无鱼”,未来金融市场的的流动性,可能不在傳統聲訉的銀行間市場了,或会往其他方向流动,而电子交易模式, 也会改变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人民币业务國際化路途中,或多或少也不可避免受這一大氣候所影響。
新浪财经:您认为香港金融市场目前来看最大的优势以及亟待改进的不足在哪里?
陆景生:过去香港对于金融科技推动得比较慢,零售性和批發性的在线金融服務都似乎落後於內地。现在是科技时代,金融业一定要有科技概念,例如很多金融機構已开始试验利用人工智能等等,减少出错频率,并且提高生产效率。
香港肯定可以帮助大湾区作为国际化的桥梁,香港是人民币业务试验田,基金互认、沪港通、深港通等都是机遇。希望在香港注册的金融机构,未来可以直接对大湾区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一开始肯定是从批發金融市場/銀行間市場(Inter-bank Market)开始,利用香港的金融服务、配套设施以及专业人才的优势,进一步慢慢在大湾区试行,真正把大湾区的9+2城市的金融事業联动起来,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让香港充分发挥专长,發揮大湾区金融板块的領頭羊作用。(新浪财经 实习生侯燕楠 罗琦 发自香港)
责任编辑:白仲平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