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微调内涵价值假设 国寿平安屯粮备冬(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9日 1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寻找2008利差益

  寿险公司承保业务难能出现利润,更多的是通过良好的投资操作斩获收益。由此,利差益成为寿险公司举足轻重的利润来源。

  然而,随着行业内竞争主体的增多,产品不断翻新,全行业毛利率水平走低已成不争事实。2007年,投连险在股市带动下独领风骚。按中国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是年投连险的销量同比增长高达558%,而传统产品与分红寿险的增长则仅有1.5%和4%。

  或许出于市场领先者的谨慎,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并未在这次风起云涌的增长中受益。2007年,中国人寿与平安人寿的原保费收入分别较同期增长6.95%和14.77%,双双低于21.86%的行业增幅。

  当本报提出“平安的产品并不是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的观点时,中国平安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梁家驹直言,“那将付出牺牲利润的代价”。

  显然,对高毛利率产品的渴求,造成了两家公司低于行业均值的保费增速。对于传统的寿险产品,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只有法定2.5%预定利率,其余的产品则按分红、万能依次增加,而投连险对于公司而言,更多已沦为不足2%的费差益品种。

  然而,年报的只言片语间,记者依旧发现两家公司在市场规模的诱惑下,产品线向下扩张的迹象。

  相比之下,中国平安还是较坚守分红险阵地的中国人寿来得激进。2007年,平安人寿的传统寿险出现10%的负增长,分红险的增长也只有14.1%;但另一方面,该公司万能寿险与投连险的同比增长分别达到了38.6%和33.8%。

  平安年报中,扣除精算假设调整后首年新业务价值的下降倾向成为分析师们最担心的问题——低毛利产品比例的提升显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继平安的智富人生、稳赢一生等万能产品热卖数年之后,2008年中国人寿的瑞安、瑞祥两款万能产品也从试点转为铺开。按两家公司发布的2008年2月万能险结算利率公告,国寿的两款产品折合的年结算利率均为6.05%,而平安的9款个人产品的结算利率只有5.25%。

  按国内专业理财产品杂志《理财观察》的分析,万能寿险的结算利率的高低,并不代表公司投资能力,而是公司与客户分享投资利润的意愿,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市场策略的偏好。较同业高企的结算利率,往往意味着公司留存利润的减少。目前平安的结算利率在市场中处于中游,国寿则处于中上,当月中英人寿的万能产品达到了6.1%,在国寿之上。

  2008年初,中国人寿通过信函等形式向遍及全国的分红险保单持有人公布了上一年的分红数据——其总分红水平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约8%(即2.5%预定利率加上约5.5%的分红率)。

  股市调整边缘的这一慷慨之举旋即为中国人寿迎来巨大人气,按新近发布的2月份保费数据,中国人寿当月录得保费29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5%,甚至超越了平安人寿的32.7%。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中国人寿的分红险销售中占据相当位置的,是银邮代理渠道销售的五年期返还的鸿丰产品。作为一种储蓄替代产品,银行渠道的销售模式与相对较短的保险期限,最终对公司利润率的贡献并不大。尽管对于客户而言,2007年牛市中公司发出的8%高分红未必能在市场不景的2008年结算时延续,但购买“鸿丰”客户面对的机会成本,只是银行同期税后利率的5.558%。

  王小罡分析,目前寿险公司销售银保产品的利润率多只在个位数,相对代理人渠道的30%以上利润率低了许多。因而,即便国寿的产品结构中分红产品占据相当位置,但公司整体的产品毛利率(约30%)仍低于中国平安(约40%)。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