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多金:医养社区百亿造

险企多金:医养社区百亿造
2018年09月08日 05:55 中国经营报

  险企多金:医养社区百亿造

  陈晶晶、曹驰

  险资投资养老社区越发强烈,近期各个险企一连串布局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在10年前,泰康保险最早酝酿筹备投资养老产业,目前在全国12个重点城市完成了布局,北上广蓉四地社区及康复医院已经投入运营。而在10年间,各大保险公司相继出巨资建设养老社区,目前寿险巨头已基本聚齐。

  投资养老产业中,保险公司大多采用的是重资产模式,中国太保(601601.SH)方面表示,轻资产托管或租赁改造模式不可能对养老设施硬件作大的改动,只有重资产项目才能按照客户需求定制开发,而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养老机构恰恰是市场需求的“痛点”,也已成为保险公司增强客户获得感和忠诚度的“卖点”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老龄化进程催生了大量的养老需求,但现在还很难对建设高档养老社区的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报周期做出准确判断。对于真正想要做养老的公司来说,其实还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计划投资近700亿元

  10年前,泰康保险酝酿筹备投资养老产业,拉开了险企建设养老社区的序幕。

  2008年4月,泰康保险正式向监管层提交寿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的可行性报告和试点申请。2009年11月,监管层正式批准泰康保险提出的养老社区股权投资计划。2011~2013年期间,泰康保险首先完成了在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养老产业布局。2013~2018年,泰康保险重点向二线城市复制延伸,先后完成了三亚、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昌、厦门、沈阳、长沙养老社区布局。

  2017年1月,泰康保险广州养老社区粤园正式运营,继北京燕园、上海申园后第三家正式投入运营的泰康养老服务实体,据此,泰康保险实现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辐射。

  根据监管数据,截至2017年6月末,共有中国人寿、泰康保险、太平人寿等8家机构投资29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海南等东部沿海的18个省区,占地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金额678.2亿元,床位数超过4万个。目前,部分养老社区项目已投入运营。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泰康保险目前在全国12个重点城市投资建设大规模、全功能、国际标准的医养社区,并配建医疗机构。此外,合众人寿2010年底投资80亿元在武汉开建“合众优年养老社区”;中国平安2012年9月耗资170亿元,在浙江桐乡建设平安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中国太平旗下太平人寿投资约40亿元、耗时6年建造了国内首个医养结合型养老社区“梧桐人家”,并于8月6日正式在上海落成并即将投入使用。近日开业的前海人寿幸福之家养老社区,是前海人寿医养健康板块首个投入运营的项目。前海人寿医养健康产业布局始于2014年,并于2016年初正式组建成立了医疗健康管理中心。

  日前,中国太保旗下的太平洋人寿向太平洋保险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增资27.81亿元获监管批复,中国太保还公布了《太平洋保险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未来3~5年,将投资首期100亿元,在全国重点城市建设“太保家园”系列高品质养老社区。

  实际上,上述各险企积极打造的养老项目多属于典型的重资产运营模式,业务路径采用的是社区开发和运营一体化模式。重资产模式资金投入大,盈利模式复杂,不易复制,回报率低,从前期拿地、建成、后期具体运营,养老社区运营远比酒店和商业地产复杂得多,经验、人才均是挑战。

  中国太保方面称,明确“轻重结合,先重后轻”的发展路径,主要是基于服务高端保险客户以及社会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对美好养老生活的需要。轻资产托管或租赁改造模式不可能对养老设施硬件作大的改动,只有重资产项目才能按照客户需求定制开发,而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养老机构恰恰是市场需求的“痛点”,也已成为保险公司增强客户获得感和忠诚度的“卖点”之一。

  中国太保方面进一步表示,我们会参照国内外经验做法,尽可能缩短投资回收周期。一是采取“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充分考虑项目当地有效需求的释放过程,把握好供给节奏,不搞超前开发。同时采取EPC(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统筹设计、采购和施工,以达到缩短工期和降本增效的效果。在开发策略上,会合理配置公共空间和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投入;房型采用框架结构,未来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保险+医疗+养老”模式

  目前一些养老社区的入住门槛是提前购买一份年金型保险。客户购买年金保险产品达到一定条件后,获得养老社区的保证入住权,未来的年金收益可以领取,也可以选择入住养老社区,用于支付月费。另一种则是达到入住年龄的老人可通过支付入门押金及月度服务费的方式直接入住养老社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表示,“保险+医疗+养老”模式为养老保险市场的拓展起到重要作用,使寿险机构能稳定自己的客户群,不少保险公司出巨资用来开发养老机构,主要目的也在于此。

  泰康保险在2012年4月,推出了国内第一款保险与养老社区相结合的“幸福有约终身养老计划”,实现了与保险产品挂钩,以房屋的租住权替代传统的保险现金收益,把保险、地产、养老产业融合在一起,将寿险产业链拉长至30年甚至更长。目前,合众人寿、中国人寿、太平人寿等均使用此模式。

  中国太保近日称,未来也将打造“保险+医疗+养老”模式。据悉,未来3~5年将在布局城市落地6个城郊型和度假型高端养老社区项目,还将拓展若干个城市型高端养老社区项目,重点面向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以康复护理业态为主。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保险研究中心博士后王永华认为,医疗养老可作为保险业务的重要配套,延伸保险产业链,拉动保险销售;再者,险企资金是长钱,适合做长周期投资,同时康养、医疗等方面都有改革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密集投资医养产业,规模做大之后,保险公司将获得大量基础数据,可用于创新养老健康保险产品研发。保险公司借助养老产业,可实现从“保单+现金给付”向“保单+现金+养老服务”的模式进行转变,锁定客户未来的养老支出,增加人身保险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养老、医疗与保险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养老+医疗+保险”生态模式。

  梅山(中国)保险养老社区联盟会长李钢曾公开表示,目前,各大保险养老社区基本上实现了与特定养老险产品相挂钩。实现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的有效对接有许多好处,可以实现保险产品的具体化、实物化,实现保险业务与养老社区业务的相互促进与协同,还有助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但从目前整体情况看,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的对接尚属浅层次,所谓的“对接”主要是一种销售策略,今后应向深层次对接演变。

  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国保险养老社区发展研究报告》指出,险企投资建设保险养老社区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风险。一是投资风险,养老社区投资量大,动辄十几亿元或上百亿元,且只能作为物业长期持有,不能出售,流动性弱。二是业务风险,保险公司重资产投资养老社区,将全方位介入养老产业链,涉足医疗、护理、照料、物业等全新领域,业务范围更宽,时间跨度更长,无法准确估测其中很多环节的成本,复杂程度远高于一般保险业务。三是销售误导风险,由于产品复杂,而且时间、范围跨度大,保险公司在销售中存在有意或无意误导的动因与外部条件,一旦发生大面积误导,就可能引发误导风波。

  专家对记者表示,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进入了抢滩期,但也存在着回报率低、落地难等发展困境。虽然普遍认为养老社区能为保险公司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率,但其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也正处于探索之中。

责任编辑:张国帅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