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双核”驱动 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共生共荣

浙江经济“双核”驱动 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共生共荣
2018年08月31日 01:44 21世纪经济报道

浙江经济“双核”驱动 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共生共荣

    本报记者 卢常乐  浙江杭州报道

    作为全国市场经济的先发省份,“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一直走在全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前沿,40年间浙江的市场经济从发轫到发达,逐渐探索出一条由资源小省转为经济大省的发展路径。

    提及浙江,就不得不提民营经济。40年间,浙江的民营经济发展,从过去的打火机大王、吸管大王、袜子大王……再到如今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产业不断兴起,一批批早先发迹于浙江块状经济的民营企业逐渐实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成长为浙江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能。

    与此同时,以民营经济发达著称的浙江,国企数量的比重虽一直处于全国市区省市最低之列,但改革开放40年间,浙江的国企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脉络,使得国资布局结构持续优化,成为全国国有企业资产优化配置发展的“浙江样本”。

    刚刚过去的2017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迈上了5万亿元的台阶、财政总收入跨入1万亿元大关。

    改革开放40年间,浙江积极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双核驱动力,形成了国有经济优、民营经济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新时代,浙江经济的探索路径可为全国提供重要借鉴样本。

    民营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一直以来,民营经济就是推动浙江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浙江经济的源头活水。在如今经济转型大潮中,浙江的民企更是扮演着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重要角色。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底,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了4032亿元,同比增长了8.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7个百分点,占比达到58.1%,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事实上,浙江民企保持迅猛发展势头的背后,既需要“十年如一日”的业务深耕与专注,又需要在新的市场时期准确把握转型升级的方向,在多元化的探索布局中寻找企业升级的路径,以实现质的“蜕变”。

    在浙江,如今颇具知名度的大多数浙江大型民企中,如万向集团、传化集团与正泰集团等,几乎都经历过这般的企业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让浙江的民企有了生长发育的土壤。”传化智联执行总裁陈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浙商的艰苦奋斗创业史,反过来也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缩影。

    创办于1986年的传化集团,正是创始人徐传化在一口大缸、一口大铁锅,再请来个“星期天工程师”的基础上开始起步的。时至今日,历经32年的发展,如今的传化集团已经成长为涵盖化工、物流、农业、科技城与投资五大事业板块的多元化现代企业集团。

    在陈坚看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企遍地开花、不断进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创新精神。传化集团从化工产业起步,逐渐涉足高科技农业、物流与投资等领域,纵观整体的发展脉络始终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危机感与创新意识。

    “很多优秀民企的多元化布局,往往并不是盲目的。”陈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浙江很多民企在拓展自身的业务时,往往都是其在主营业务内积累了丰富经验与资源之后,通过在与之相关领域的多元化布局,来推动实现业务的转型与升级,同时其延伸出的业务布局,也能够反过来反哺原主体产业的发展。

    如今,随着互联网基因的植入,浙江已然成为全国范围内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创新高地,这一新的发展环境也深刻改变着浙江传统制造企业的发展模式,集聚新的经济发展势能。

    以传化集团为例,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逐步建设一个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的中国智能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通过构建数字传化网,为服务实体经济打造一套现代化的物流体系。

    近年来,浙江先后出台了《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计划》等一系列文件,目标皆为打造全国信息经济的新高度。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当下浙江的民间创业热情持续高涨,成为未来拉动浙江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驱动力量。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浙江全省民营企业有193.42万户,同比增长16.5%,占内资企业总数的91.4%;其中今年上半年新设民营企业21.06万户,占新设内资企业总数的93.1%。

    国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在浙江,除了民营经济发达之外,纵然浙江的省属企业数量仅占全国的2%,但多年来很多省属企业通过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举措,在资产、利润等重要指标内容上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国企改革的“浙江样本”。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了1.1万亿元、净资产4452亿元,分别比2012年底增长90.8%和127.6%;2017年全年实现营收7730亿元、利润总额322亿元,分别比2012年底增长42%和78.2%。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浙江省属企业4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下了历史新高。

    事实上,当前浙江省属企业这一整体成绩的取得,正是源于改革开放40年间,浙江持续优化国资布局结构,使得国企运行质量和效率的日益提高。

    在杭州,创建于1957年的杭州钢铁集团(以下简称“杭钢集团”),在1995年之前还完全是围绕钢铁产业的单一经营模式,但同年10月伴随着杭钢与浙江省冶金工业总公司合并,开启了杭钢集团进行多元化业务布局的发展时期。

    杭钢集团副总经理李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自1990年代中期,杭钢在发展壮大主营的钢铁产业的同时,就已经萌生了发展非钢产业的想法。

    “那时候是两种思路,一种是钢铁产业虽然市场兴旺,但杭钢想要扩大产能做大做强并不现实;另一种思路便是发展非钢产业,从而来反哺钢铁产业。”李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钢铁产业作为传统产业,在杭州这个人文历史厚重的城市,无论是从社会发展,还是产业升级的角度都难以持久,这成为杭钢主动求变的根本驱动力。

    从当初被迫求变,到现在多元化布局的效益日益凸显,杭钢集团摸索出了一条国资优化布局的发展路线。如今的杭钢集团,除了做强钢铁主营产业外,多元化布局的版图涉及到了钢铁贸易、节能环保、数字经济与职业教育领域,成为浙江省属企业多元化布局,实现传统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样本。

    尤其是当前数字经济的市场布局,成为未来杭钢定位企业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浙江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推进的背景下,杭州的产业转型升级精准地预见了未来杭州这座城市对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市场需求。

    “IDC产业需要的仓储、能耗与环保指标等,都是杭钢集团产能调整后能够提供的绝对优势资源,再加上互联网经济发达的浙江市场,使IDC成为杭钢天然契合的产业发展方向。”李凯如是总结。

    2018年上半年杭钢股份半年报显示,公司半年度营业收入131.76亿元,同比增加3.11%;净利润11.55亿元,同比增加224.89%。

    未来,类似杭钢这般的国资优化配置布局,还将在浙江广泛推进。当前阶段,围绕推进浙江省属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的“凤凰计划”正着力开展,无疑将成为未来进一步推动浙江国资实现优化配置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混改,浙江省属企业的经济实力得到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底,浙江全省共有各级国企合计资产总额11.64万亿元,全年营收1.5万亿元,利润总额1197亿元。

    改革开放40年间,浙江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构建起浙江经济发展动能的“双核”,彼此依存、共生共荣。

    (编辑:周上祺,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lucl@21jingji.com,zhousq1@21jingji.com)

浙江 双核 民营经济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