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信金科上市之问:能否抵御系统性风险

维信金科上市之问:能否抵御系统性风险
2018年06月27日 02:36 21世纪经济报道

【Pick中国好银行,你为谁打Call?】“2018(第六届)银行综合评选”正式拉开帷幕,作为#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 的重头戏,本年度评选设置了五大类奖项,网友可通过PC端或者手机端为喜爱的银行投票。【在线投票】

  维信金科上市之问:能否抵御系统性风险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金融科技输出

  去年底监管开始整顿“现金贷”业务,禁止银行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于是,P2P帮银行兜底、共同承担坏账等业务模式无法继续。这促使一种新的业务模式蓬勃发展,那就是金融科技输出服务。平台通过向银行输出风控、获客、授信审查、贷后管理等环节的技术支持,并收取相应的消费金融贷款撮合服务费。

  这业务有多受欢迎呢?以此为主营业务的维信金科控股有限公司已经在香港上市了。不过,系统性风险是该业务模式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一旦借款人收入骤降或失业,贷款难以按期收回,平台与合作银行就会遭遇坏账风险。若坏账集中爆发,则会发生系统性风险。因此,香港市场对此类公司最为关注的不是其成长性,而是安全性。(曾芳)

  导读

  轻资产模式,即金融科技平台纯粹输出风控、获客等技术,不会为了获得业务与持牌金融机构签订坏账兜底与资金安全担保协议。

  6月21日,维信金科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维信金科, 2003.HK)登陆香港证券交易所,成为首家赴港上市,是一家为持牌金融机构提供获客、风控等金融科技支持的线上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

  这也点燃不少境内金融科技平台赴港上市热情。

  所谓金融科技平台,主要向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提供精准获客、风控模型、贷后管理、客户体验、后台运营系统升级等技术输出,赚取相应的消费金融贷款撮合服务费。

  在业内人士看来,金融科技平台赴港上市,有着两大好处,一是能绕过港交所对境内P2P平台先备案后上市的要求,趁着当前港交所欢迎科技公司IPO之际赶上难得的上市窗口期,二是趁着近年金融科技业务年化200%-300%高增长,获得更高估值与更多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青睐。

  在维信金科CEO廖世宏看来,金融科技平台要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绝非易事。

  “香港资本市场崇尚的文化,是做自己能做的事,赚自己能赚的钱。因此香港机构投资者对金融科技平台是否有能力应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视度,远远高于规模成长成绩。”他向记者表示。

  重视金融科技“宏观风控实力”

  廖世宏告诉记者,2015年前后,维信金科开始尝试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消费金融贷款服务。

  “我们只做在央行征信体系中有信用记录的优质及近乎优质客群,这个客群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的服务不够,我们正好做个补充。”他告诉记者。但在业务拓展初期,维信金科遇到缺乏消费场景与获客困境,所幸的是平台依靠以往的成熟风控体系与客群精准描述,实现有效的风险定价,从而与各个消费场景开展合作解决获客瓶颈。

  “目前维信金科100%资金来源都是持牌金融机构。”他告诉记者。此前维信金科在较小范围内也尝试直接向借款人贷款,主要通过旗下互联网小贷公司自有资金发放贷款,以此积累不同类型借款人信用、还款数据,不断优化风控模型降低坏账率,等到风控模型成熟后,他们就与持牌金融机构开展合作输出新的获客、风控等金融科技,对接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资金向借款人投放消费金融贷款。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业务模式的一大好处,就是塑造B2B2C模式(银行资金to平台to借款人),不像P2P平台得先备案后上市。

  “不过,这种金融科技模式要赢得香港资本市场的认可,也颇费周折,一方面要向机构投资者全方位解释这种业务模式的特点与优势,另一方面必须从各个环节印证这套业务模式是符合相关监管政策规定的。”廖世宏告诉记者。

  具体而言,不少机构投资者发现金融科技对消费金融业务规模高成长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账户运营层面——比如合作银行先给借款人一笔钱,只要他按时还款,金融科技平台就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提高其信用记录与授信额度,以此类推循环追加授信放贷额度,其结果是借款人能借更多钱,平台与合作银行也能赚取更多利息收入。

  然而,一旦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借款人收入骤降或失业,到时贷款难以按期收回,平台与合作银行就会遭遇坏账风险。若类似贷款坏账突然集中爆发,整个金融科技模式将不可避免地遭遇系统性风险。

  “不少机构投资者也会询问维信金科是如何解决系统性风险的。”廖世宏告诉记者。其实维信金科对金融科技业务发展逻辑,是不做账户,只做交易。即平台不对客户开展循环贷款,每笔贷款必须还了再借,若借款人再次提出借款,平台风控模型将根据他不同时期的收入、信用状况差别重新判断是否给予贷款,是否有必要调整贷款利率与贷款额度,给予银行放贷决策更全面的参考意见。

  令他颇感意外的是,还有一些机构投资者则关注金融科技业务模式能否应对挤兑风波,因为他们调研发现,不少境内P2P 平台借助自身大数据、智能化风控模型开展短借长贷业务,一旦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借款人失业还不了钱,加之金融强监管令投资者资金撤离,整个业务模式就会遭遇资金链断裂与挤兑风波。

  “由于我们资金来源全部来自持牌金融机构,不大会出现挤兑风波。通常挤兑风波主要发生在P2P平台。”廖世宏表示,何况与之合作的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也会根据借款人贷款期限匹配相应期限的资金,做到一一对应满足监管规定。

  在他看来,这背后,是个别机构投资者将金融科技业务与P2P模式混淆了。“整体而言,香港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更愿意给轻资产模式下的金融科技平台更高的估值。”廖世宏直言。

  这需要考察金融科技业务模式的“轻重”,所谓轻资产模式,即金融科技平台纯粹输出风控、获客等技术,不会为了获得业务与持牌金融机构签订坏账兜底与资金安全担保协议;反之重资产模式则是平台在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时,暗中提供上述坏账兜底与资金安全担保保障,因此平台需要预留部分利润用于风险准备金兑付坏账损失,导致资本金与利润被大幅消耗。

  平台知难而进的“算盘”

  尽管香港资本市场格外重视金融科技背后的业务发展逻辑能否抵御系统性风险,这却无法阻挡境内金融科技平台争相登陆港交所的决心。

  “今年以来我们一直都在运作分拆金融科技板块赴港上市。”一家境内大型互金平台负责人指出。为此平台近期完成了业务拆分,将P2P业务归入一个业务主体,将金融科技板块悉数装入另一个新成立的公司内。

  面对金融科技模式能否应对系统性风险与挤兑风波的疑惑,他认为这完全可以通过合作银行的丰富风控经验妥善解决。毕竟,在当前金融科技业务流程下,银行承担风控、放贷决策、贷后管理等核心业务风险,金融科技平台更多扮演技术提供方的角色,通过输出风控、信贷决策、获客、授信审查等技术协助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提升业务效率与风险管理能力。

  “其实,银行对此已经采取了应对措施。”这位负责人直言。比如他所在互金平台与某股份制银行围绕一款针对世界500强、公务员等借款人提供年化利率7%-10%,授信额度逾30万元的个人消费金融贷款产品合作研发精准获客与风控信贷决策辅助模型。银行方面表示之所以要如此严格界定客群,就是未雨绸缪的需要——即便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这类客群也拥有稳定工作与收入,出现坏账集中爆发的几率相对偏低。

  以往,不少互金平台在涉足助贷业务时,会与银行签订担保与坏账兜底承诺,如今监管规定银行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增信服务或兜底承诺,因此不少互金平台将助贷模式转化成金融科技业务时,是否暗中与银行延续本金担保或坏账兜底的抽屉协议,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

  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会计事务所与律所一直在审查平台是否存在设立风险准备金兑付银行信贷损失,即便他所在的互金平台设立了关联担保机构,这些中介机构也要全面核查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的资金担保落实状况,是否僭越合同条款与监管政策规定的合规操作范畴。

  “尽管业务合规操作审核压力增加不少,但平台管理团队依然决定知难而进。”他直言。由于近期南下投资港股的内地资金持续增加,管理团队认为只要金融科技平台能登陆港股市场,凭借业务年化300%的增速与科技概念的市场追捧度,平台很可能获得不亚于A股上市的估值。

  值得注意的是,赴港上市对金融科技平台业务持续壮大的助推效应也在日益显现。

  记者独家获悉,在完成上市后,维信金科全资子公司——上海维信荟智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迅速与恒丰银行上海分行签订合作协议,将获得后者约百亿元授信额度扩大消费金融业务版图。

  (编辑:曾芳,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engfang@21jingji.com)

责任编辑:杨群

维信金科 金融科技 风控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