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年节庆 再期丰年

丰年节庆 再期丰年
2018年06月24日 05:54 经济日报

丰年节庆 再期丰年

——写给即将到来的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 徐 胥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如今,已有高廪,更盼丰年。生活富裕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中国农民丰收节”本身就很美好,设立这样一个节日,顺应了农民期待,也将在更高层次上丰富农民的美好生活

时令刚过夏至,我们便有些期盼秋分了。今年的秋分,该有别样一番韵味,因为这一节气又多一重身份:中国农民丰收节!

“燕衔余暑去,虫唤嫩寒来。”到了秋分节气,意味着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时凉风渐起,天高气清,丹桂飘香,蟹肥菊黄。于农事,春华秋实、春种秋收,农田里写满忙碌的喜悦。

中华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收是千百年来农民最大的期盼,农事丰收对社会安宁同样意义非凡。我国古代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

今天,北京城里还留着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遗迹和地名。这些地名多少都与农事丰收有关系。《万历十五年》记载,明代皇帝每年需携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以寓意五谷丰登,足见丰收在传统农耕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灿若星河的文学作品里记载了中国农民对丰收最朴实和真切的渴望,也将丰收与国泰民安联系在一起,成为后者的生动注脚。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诗经》里的先民把粮食与美酒献给先祖,也诚恳地祈求着对来年丰收的庇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浑圆饱满的稻米仿佛还带着泥土的清香,镌刻着杜子美对盛世最有画面感的回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农家丰收的喜气、热情洋溢的挽留让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放翁也多贪了几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稼轩享受着夜间的蝉鸣蛙躁,毫不在意月光从枝头溜走,是不是也像个农民一样,满足地醉在一片稻花香里议论着丰年?

现在,我们这个农耕文明传承了数千年的国度里,亿万农民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盼着劳作的农民能在这秋天的节日里,也会产生更多“丰年留客”的盛情,体会“稻米流脂”的芳香,享受“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惬意。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中华农耕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发扬。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农村的生产形态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现代化在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农村改革、结构调整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持续增收,全国粮食生产能力也稳定在万亿斤以上。已有高廪,更盼丰年。生活富裕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中国农民丰收节”本身就很美好,设立这样一个节日,正是更进一步顺应农民的期待,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不可否认,如今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无论是城里的人,还是乡里的人,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都受到冲击。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的“故乡”,而“故乡”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正如诗人所歌唱的:“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有了“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样一个节日,无异于树立起了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人们重新审视并唤起自己的乡愁,汇聚起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重新感受到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祈求或庆祝丰收的旋律始终流淌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无论是在高山深谷,还是在沃土平原,都有一些与丰收相连的节日。今天,我们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直观地看到那些保留并延续下来的丰收节日。畲族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定为丰收节,当天,家家户户做糯米粑欢庆丰收,还要举行丰盛的祭祖活动。藏族的望果节相传有1500多年历史,每年的青稞黄熟后、开镰之前,藏族农民绕地转圈,以舞酬神,还要展示藏戏、歌舞、跑马、射箭、拔河等才艺,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彝族规模最为盛大的节日——火把节,也有“持火照田以祈年”的历史底蕴在其中。如今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庆丰收节日,将成为秋天的独特风景,也将唱响一曲民族和睦团结的颂歌。那该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在这个夏天,我们充满了对秋天的期盼,对丰收的期盼!

丰年 丰收 农民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