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放开手脚,激发科技人才潜能
李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在28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在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他在讲话中强调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指出要“全面聚集人才”,“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让海内外科研人员和各界英才,感受到中国“重才”、“引才”的热忱。
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卓越成就,在许多领域由跟跑到并跑甚至已经开始领跑,这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后对人才的重视。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其中,因为体制方面的束缚,科技人才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最大潜能是一个重要方面。
束缚科技人才的方面很多。比如,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唯学历论、唯论文论、唯资历论等;在科研机构中的行政化现象,科学家不像科学家,更像官员,使得他们承担了许多科研之外的繁琐事务;在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分配机制方面,科研人员的付出与回报不匹配,从而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等。
正如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的那样,“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而要实现这一点,最根本的就是解放科技人才的生产力,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只有放开了科技人才的手脚方可成大事。
首先,“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激发科技人才潜力的重要方面。没有一个科技领域的顶尖人才开始就是顶尖人才的,但慧眼识珠者可以发现他们的潜力并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2015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这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文件,这其中就包括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制定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升人才评价的科学性等方面。
应该看到,近年来科技领域在选人用人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步。在很多高科技领域都有年轻人的身影,30岁之前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已不鲜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其次,要创造环境让科技人才专心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儿。很多包括院士在内的顶尖科技人才社会事务繁多,有的地方政府要聘请他们做顾问,以壮门面;有的企业要请他们来讲讲课,以显示自己是高科技。另外,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科研经费的分配等让他们应接不暇。
这起码需要两个方面的“自律”。一是社会各层面的“自律”。对科技人才的尊重首先要尊重科技人才的工作时间,这既是对科技人才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国家利益的尊重;二是科技人才对自己也要“自律”,今后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在其位不谋其事的人最终会离开这个圣洁的殿堂。
再者,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这点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回报应该与他们的成果的价值相匹配。
其实,在上述“方案”中就已经明确,“制定在全国加快推行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的办法,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但这一条执行起来还存在“障碍”。有的企业赋予了科研机构股权,并要求将股权具体落实到科研人员个人,但因为种种原因很难落实。政策方面不明晰的障碍仍然存在。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总之,只有放开了科技人才的手脚方可成大事。
责任编辑:关海丰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