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原本》:
一部成功的教科书
□ 程佳羽
《几何原本》的翻译揭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开篇大幕,此后,一批与西方几何学相关的数学译著陆续问世。这些西方著作给中国古代数学输入了新鲜血液,引发了中国学者对几何学的探索
《几何原本》又称《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它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总结了平面几何五大公理,被广泛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这本著作是欧几里得几何的基础。中国最早的译本是1607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和徐光启根据德国人克拉维乌斯校订增补的拉丁文本《欧几里得原本》(15卷)合译的,定名为《几何原本》,几何的中文名称就是由此而得来的。该译本第一次把欧几里得几何学及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推理方法引入中国,同时确定了许多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几何学名词,如点、直线、平面、相似、外似等。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除《几何原本》外,还译有《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书,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教,“负西国异书”,即带来了十五卷的《几何原本》。利氏“以数载习语认字,数载通经学文”,终而“融会两境义理,有所阐译”。万历二十八年(1600),利玛窦进京贡献,得以“侨邸燕台”;四年后,徐光启赴京会试,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两人相识后渐有来往,徐光启常去利玛窦寓所谈论“天主大道”,利玛窦以徐光启“既自精心,长于文笔,与旅人辈交游颇久”,“私计得与对译,成书不难”,故而认定徐光启为翻译《几何原本》的合适人选。之后,利玛窦口传,徐光启笔授,二人“反复辗转,求合本书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正,凡三易稿。迄万历三十五年(1607)春,前六卷译毕刊刻”并改名为《几何原本》。后九卷则是到了1857年由中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和英国人伟烈亚力译完的。
万历三十五年(1607)《几何原本》在北京初次刻印,此本即所谓“初刻本”,后经利玛窦手订,徐光启及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熊三拔(Sabatino de Ursis,1575-1620)等校阅重修,遂成万历三十九年(1611)之“再校本”。崇祯初年,李之藻(1565-1630)又将其辑入《天学初函》,作为“器编”十种之一,是为“初函本”。明刊本总体上基本承用“初刻本”,虽版本众多,但各版本的具体内容特别是正文则鲜有差异。入清后,《几何原本》作为西方数学典籍被收入《钦定四库全书》。道光年间,有广东潘仕成《海山仙馆丛书》刊本。后金陵书局于同治四年(1865),将明译前六卷与伟烈亚力、李善兰合作续译的后九卷合并印行,遂成全帙,世称“局本”“金陵本”。此后出版的《几何原本》基本以此作为底本进行刻印或石印,其中刘铎以明刊本互校,并将勘校列示于各卷之后的“《古今算学丛书》本”较为精良。
随着《几何原本》译本问世,出现了一批研习之作。如徐光启所做的《勾股义》(1609),徐光启门生孙元化的《几何用法》(1608),其后李笃培《中西数学图说》(1631)、陈荩谟《度算解》(1640)等。入清后又继有方中通《数度衍》(1661)、李子金《几何易简集》(1679)、杜知耕《数学钥》(1681)、《几何论约》(1700)、王锡阐《圜解》、梅文鼎《几何通解》、《几何补编》(1692)、庄亨阳《几何原本举要》等。
同时,《几何原本》的翻译也揭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开篇大幕,此后,一批与西方几何学相关的数学译著陆续问世,如《圜容较义》《测量法义》《测量全义》《大测》《比例规解》等。这些西方著作给中国古代数学输入了新鲜血液,引发了中国学者对几何学的探索。
在教育方面,1862年成立的北京同文馆设有《几何原本》课程,李善兰任总教习。地方学堂也以《几何原本》为教材,1898年京师大学堂、1902到1903年兴建的一批中学堂以及1905年废除科举后兴办的新式学校中,中学课程均采用了《几何原本》作为蓝本的新教材。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