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早
刚刚在内地上映的《复仇者联盟3》,票房轻松突破15亿人民币。该片内地首周上映成绩仅次于《速度与激情8》,为影史第二,在超级英雄片范畴则高居第一。
提前剧透一下,这一部剧有点小悲伤,因为《复联3》完全抛弃了既往漫威英雄无往而不胜的桥段,诸多英雄纷纷陨落,连奇异博士与蜘蛛侠都未能幸免。
这可能就是漫威电影的魅力所在吧,总会让人出其不意,总会知道怎样去戳中观众的痛点。而戳中痛点之后,带来的就是票房,就是巨大的收益。
这么多漫威英雄纷纷落幕,有人说这是因为演员们年纪大了,无法再继续扮演这些容颜不老的超级英雄;还有人说是演员合同到期了,无法续约。其实,这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漫威强大的商业逻辑。
漫威最早只是一家老牌的漫画公司,创立于1939年,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漫威角色,像海王纳摩、美国队长等都创作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但一直到1996年,漫威才成立了“漫威影业”,而且一开始的运作并不成功,差点倒闭。一个手里掌握着那么多超级英雄的公司,一个在内容生产方面无人能及的公司,却拍不出一部赚钱的片子,想想也是郁闷。
一方面,由于并不掌握制片权,漫威漫画改编成电影之后往往被改成了烂片,像《神奇四侠》、最初的《绿巨人》等都不成功。另一方面,即使有的漫威漫画被拍成了很成功的真人电影,但钱不是被漫威赚走了。像《X战警》、《蜘蛛侠》系列虽然大卖特卖,可仅靠版税分成的漫威只赚到了索尼、福克斯的零头,这让“内容提供者”漫威很不是滋味。
痛定思痛,漫威决定继续向银行贷款、要回100%的自主权,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超级英雄银幕形象。正如漫威工作室当时的的头儿,阿维·阿拉德所说的那样,“我们希望能够掌握我们角色的命运,我们想自己决定什么时间、什么方式、什么手段,把他们搬上大荧幕”。
2008年《钢铁侠1》在北美横空出世,这个全新改造的形象,本身就是富豪,自己会制造各种装备,且诙谐幽默,很符合新时代观众的口味,票房获得空前成功。最关键的是,当该片结尾,神盾局长尼克·弗瑞登场,这意味着,漫威已经超越了《钢铁侠》系列电影,而在整合旗下众多超级英雄人物,有步骤有计划地下一盘很大的旗。自此,漫威开启了自己的漫威宇宙系列。
2012年,汇聚漫威诸多超级英雄的《复仇者联盟》隆重登场,更令该片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最卖座的漫威电影,这也意味着漫威宇宙电影的概念开始成熟并走向全面布局。而在漫威宇宙中,也别以为奇异博士、蜘蛛侠死了,故事就结束了,漫威还会源源不断制造其他超级英雄或是让他们在下一部中分分钟复活。总之,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会不断给观众制造惊喜或者惊吓。
其实,反套路是推动漫威不断往前走的一个重要因素。超级英雄电影,往往遵循着一个约定俗成的成长套路,大都从凡人成长为英雄,谨守着失败——拯救——成功的故事套路,期间,辅以各种眼花缭乱的武器装备、特异功能和轻松幽默的对话。
漫威电影却力图在每一部电影中都融入新元素,例如,《美国队长1》是按照战争片来拍的,《美国队长2》就是谍战惊悚片。这次的《复仇者联盟3》,主角纷纷离场,也是一种反套路。
毕竟,经过近10年的发展,难免演员老去、情节雷同,一些粘合度不高的观众在审美疲劳之后可能会离席。这种反套路让主角牺牲掉的操作,总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培养起用户的粘性。
漫威的逆袭成功,也让对手们羡慕不已。由此,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也试着利用DC漫画打造一个DC扩展宇宙;此外,他们还将在2020年推出《哥斯拉大战金刚》,把《哥斯拉》与《金刚》联合起来,试图打造一个“怪兽宇宙”。
而中国方面,一些导演也开始探索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宇宙模式”,像陈思诚就提出了“侦探宇宙”的模式,但是就目前来看,中国的版权保护及项目开发,很难做出相对长远的规划。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商业电影,总是在试图迎合观众、迎合资本,而缺乏自己的思索与敬畏。
我们离着自己的宇宙模式,貌似还挺远。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