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曝光台315特别活动正式启动】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买理财遇飞单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在线投诉】
债券违约事件频发 私募紧急“避雷”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植 上海报道
“现在基金内部都弥漫着一种谈债色变的氛围。”一家国内大型私募基金经理孙强(化名)向记者感慨说。
上个月他推荐投资的三家上市公司拟发行高收益债,均遭遇基金投资委员会否决。这在以往相当罕见。
究其原因,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债券违约事件频发,令整个私募基金界倍感风声鹤唳,因此不少私募基金投资委员会干脆采取“一刀切”做法,暂时不参与上市公司或民企高收益信用债的投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今年以来逾15只债券出现违约,其中涉及四川煤炭、大连机床 、中安消等多家上市公司,违约金额逾130亿元。
孙强坦言,如此多的上市公司集体遭遇债券违约,并不多见。但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随着相关部门围绕去杠杆加强金融监管,越来越多企业依托发债等方式借新还旧的做法正变得难以维系。
这无形间迫使私募基金开启了另类调研与风险控制征途,以避“踩雷”。
私募基金“各显神通”紧急尽调
上周,孙强连续五天出差,前往三家上市公司调研,只为判断这些公司现金流能否支撑相关债券到期还本付息。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以往寻找上市公司证券事务代表与高级管理人员面对面沟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这回他“潜伏”在上市公司门口,统计一天内进出公司提货的车辆,以及相关下游企业赊账状况。甚至每天晚上他还自掏腰包,请上市公司底层员工吃饭,了解上市公司当前库存积压与销售回款压力。
“任何应收账款账期延长的信息,都会被基金投资委员会列为债券持有重大风险考验因素,甚至要求交易员提前抛售这些债券。”孙强透露,随着债券违约事件频发,这些做法在私募基金领域正变得普遍。
有私募基金专门针对债券违约特点进行梳理,总结了三大风险特征,一是再融资“不给力”,因此若上市公司高层表示打算通过再融资解决债券兑付问题,这本身就是债券投资风险骤增的“信号”;二是一些财政收入吃紧的地方政府城投债违约几率“水涨船高”;三是实际控制人风险必须倍加关注,因此只要市场传闻发债主体负责人存在“被查”风险,公司必须尽早抛售相关债券避免踩雷。
孙强透露,这也倒逼一些私募基金对上市公司等发债主体开启了另类尽职调查征途。比如个别私募基金干脆花钱向公司财务人员“购买”企业真实财务数据,自己评估分析相关债券违约风险;还有部分私募基金另辟蹊径,从上市公司产业上下游机构购买“数据”,评估上市公司赊账状况;一些财力雄厚的私募基金则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一些此前扩张过快,产业布局较多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审查,了解其现金流是否足以还本付息。
“甚至个别私募基金还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政商资源进行调查,评估他是否存在被调查风险,作为是否持有债券(还是抛售债券)的重要依据。”一家私募基金债券交易员透露。
令孙强颇感惊讶的是,有私募基金还专门做了大数据分析,发现今年以来债券违约的企业主要出现在浙江、福建、辽宁等省份,且民营企业居多。因此他们决定削减这些地区民营企业所发行的信用债规模,以此躲避风险。
加仓利率债“避雷”
尽管债券违约事件频发,但对私募基金而言,当前债券投资依然是他们拯救业绩的“救命稻草”。
据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受A股市场震荡下跌走势影响,今年以来私募基金行业平均收益为-2.63%;4月份平均收益为-1.83%,仅债券策略私募基金取得月度0.14%的正收益。
“但这是建立在债券策略类私募基金没遭遇债券违约事件的基础上。”孙强直言,当前中融融丰纯债A的惨淡业绩,也成为整个私募基金的“警钟”。
由于踩雷“14富贵鸟”债券违约,今年以来,“中融融丰纯债A”净值跌幅一度达到47.96%,成为净值跌幅最大的基金之一。
因此孙强所在的私募基金在5月初决定,大幅增加利率债与高信用评级(至少AAA级)信用债的配置力度,至少超过整个债券投资部分的90%;对信用评级低于AA的信用债坚决“不碰”,即便这些债券因为估值过低引发套利投资或交易获利机会。
上述私募基金债券交易员透露,这似乎也成为不少私募基金的“标配”。
一家券商投行部人士认为,这也令一级发债市场出现有趣变化。比如近期发债主体呈现短期募资化、高信用评级化的特征。多家信用评级在AA+或AA的发债主体自知很难得到公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青睐,纷纷推迟或取消债券发行。
责任编辑:牛鹏飞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