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格局重塑期:经纪业务仍看天吃饭 投行寒冬来临

券商格局重塑期:经纪业务仍看天吃饭 投行寒冬来临
2018年05月17日 04:58 第一财经日报

  券商格局重塑期开始: 业绩分化、模式切换

  张婧熠

  日前,上市券商发布了4月经营月报。29家上市券商合计实现营收115亿元、实现净利润42亿元,同比皆小幅回落,环比则分别下滑35%、51%。从具体业务来看,自营和投行业务环比下滑明显,成为拖累业绩的主因。从单月以及年内业绩表现来看,券商之间还呈现出大幅分化的格局。

  单月业绩存在很多偶然因素,但是波动、分化的确是这三四年来券商行业不变的主题词。在强监管周期下,券商的各项业务模式都在经历着深刻变化。通过转型财富管理、提升主动管理能力等,券商在为更高的市场份额、更多的发展空间奋力一搏。而在投行等业务领域,业绩表现和业务发展的分化已经日趋明显,承销规模和市场份额都在向头部券商集中。

  经纪转型:如何更好地“看天吃饭”

  国内券商仍没有办法摆脱“看天吃饭”的宿命。

  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行业总体情况显示,2017年,经纪业务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仅为821亿元,较去年减少了22%。而如果与2015年时高达2691亿元的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相比,去年券商行业经纪净收入下跌了七成。

  决定国内券商仍要“看天吃饭”的有两大因素。中国的股市是散户市,这是加剧券商行业波动的一大原因。作为券商经纪业务的客户群体之一,行情高涨、佣金下降等都会刺激散户的入市和交易热情。

  导致国内券商“看天吃饭”的另一原因是业务模式。目前,国内券商的商业模式仍以提供通道性质的服务为主。而通道业务最大的弊端,即不能实现收入的增值;尤其在佣金率单边下降、监管压缩通道业务空间的趋势下,提高收入的转机只能寄希望于行情的推动。

  为摆脱行情波动带来的冲击,转型势在必行。

  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券商自身向财富管理的转型。在广发证券行业分析师陈福看来,佣金战虽然近期有缓和的趋势,但行业利润明显压缩,券商寻求向财富管理转型,以提增业务利润率。而当前,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需求也日渐旺盛,这部分人群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对应此类需求特点,券商以投资为主、产品和服务更为多样化的财富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家庭财富的增长带来更多元化的投资需求,投资者教育的普及提升了市场对资产配置的重视,这是券商难得的时代红利。”一位分管经纪业务的券商高管强调,与其他金融同业相比,券商做财富管理的优势也很明显。以理财代销为例,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仍是“超市逻辑”,终端对于中高风险的产品相对不够熟悉;而券商在销售终端和客户群体上与中高风险产品更为匹配,且在管理产品组合、投资咨询等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

  从业内来看,完善客户分层、组织架构改革、加大智能化系统建设、重构投顾服务体系等战略调整,已经开始推进。

  机制灵活的部分券商较早就完成了业务体系的搭建。以华泰证券为例,从业务架构上来看,公司打造了以“涨乐财富通”为平台的零售业务体系、以投资顾问为核心的财富管理体系,以及机构客户服务体系。今年一季度,华泰证券依然保持了股基交易量市场占有率第一。

  以“佣金宝”最先搅动券商互联网展业热潮的国金证券,将零售客户、机构和高净值客户区别,分别并入经纪业务、销售交易条线中。这使得零售业务的转型推进较快,目前,国金证券客户端已完成基础架构的自主研发更迭,未来将继续推进以投资为核心的理财模块等功能迭代。

  老牌券商也开始了行动。行业龙头中信证券的财富管理转型,一方面是通过强化分支机构管理、完善客户开发服务体系做大客户规模;另一方面搭建金融产品超市,增强交易和配置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

  “经纪业务只是入口。由通道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别无选择。”中信证券行业分析师邵子钦表示,去年的市场特点是散户机构化,年内市场可能呈现机构集中化。这要求券商搭建全产品平台,以满足客户避免被割韭菜、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而券商收入也将由交易佣金逐渐转变为财富管理费用收费,与客户利益绑定。

  资管与投行业务:整顿未完,分化已至

  在正本清源的监管整顿之后,券商资管和投行业务正在经历艰难的转型期。业务模式的变化还波及到行业格局,业绩表现和业务发展的分化已经日趋明显。

  2016年以来券商资管步入整顿规范期,监管层出台的一系列降杠杆、去通道等政策,引导业务提升主动投资能力、回归本源。与之相应的是,券商资管规模从去年一季度达到18.8万亿元新高后出现下滑;截至2018年3月底,资管业务管理资产规模回落到16.12万亿元。一年时间,券商资管规模缩水了2万亿元。

  比规模下降更艰难的,是业务模式的转变。2017年11月,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对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资金池业务等做出严格限制与规定,明确提出要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要求金融机构不得为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今年4月,资管新规正式发布,维持此前的从严力度,禁止资金池和期限错配等立场并未发生变化。

  但从资管业务收入来看,行业已经度过了冲击影响最剧烈的时刻。2017年上市券商合计实现资管收入274.5亿元,同比增长9%;今年一季度,上市券商实现资管收入65.21亿元,同比增长了17%。

  东吴证券首席证券行业分析师丁文韬表示,券商资管已经充分重视并适应了新的监管导向,资管新规落地后不会再造成额外冲击;但在行业转型调整阶段,除部分持续重点发展主动管理的券商之外,目前大部分券商的定向资产管理规模占比均达到八成以上,行业转型主动管理还需要过渡期。“大型券商在人才资源和资源配置上更占优势,且主动管理资产规模本身就处于行业领先,拥有较高的基数和品牌优势,因而有望率先实现转型。”

  邵子钦也表示称,表面上看资管规模总量在萎缩,但这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对于具有基础资产控制,产品创设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公司来说,是凸显核心竞争力、扩大资产管理规模的新机遇。当前,中国仍处于散户机构化的过程之中,投资者教育仍有待进一步深化,机构成熟度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洗牌而提升。从产品类型来看,现阶段主动型投资产品仍占有一席之地,而被动型产品、另类投资和特殊解决方案资产也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同样是经历了监管收紧和行业整顿,投行业务却呈现了另一番景象。

  今年一季度IPO累计承销37个,募资398亿元,规模同比下降43%;审核趋严,被否率大幅增长。再融资规模再度收缩,一季度规模4731亿元,同比下滑7%。同期债券募资7063亿元,同比增加5%,公司债、企业债规模均有显著增加。受此影响,上市券商投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近三成,拖累业绩表现。一季报显示,30家上市券商实现营业收入600.16亿元,同比下滑1%;实现净利润188.63亿元,同比下降了11%。

  受发行节奏和市场波动影响,投行业务收入仍处于较大波动之中。在降薪、裁员等消息纷扰下,“投行寒冬”似乎越来越近。而与资管业务发展趋势类似的是,行业分化开始明显,承销规模集中度和市场份额均在向头部券商集中。

  在分析师看来,自2015年行业监管从严后,大券商投行业务风控合规更加严格、经营较为稳健规范,面临的监管风险相对较少;IPO审核从严常态化,大型投行经营更为规范、合规标准更高、团队经验和项目资源更为丰富,IPO审核通过率往往较高。未来,伴随券商资本市场融资核心地位加强,国内券商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大券商在投行、股权投资、主动管理等机构业务具备核心竞争力,市场份额还会有所提升。

责任编辑:李锋

券商 投行 财富管理 投行业务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