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英强“人设”崩塌:联合起诉索赔也许是正确选择

廖英强“人设”崩塌:联合起诉索赔也许是正确选择
2018年05月11日 03:13 新浪财经综合

  财经“名嘴”坍塌 一地鸡毛待清扫

  证券时报

  【灵光一闪】

  对散户而言,手执证监会的处罚决定,找个好律师,联合起诉索赔也许才是接下来的正确选择。

  蒋光祥

  巴菲特2018年度股东大会刚过,上海股民心目中的“民间巴菲特”、财经“名嘴”廖英强的“人设”轰然崩塌。证监会日前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廖英强利用其知名证券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力,在其微博、博客上公开评价、推荐股票之前,使用其控制的账户组买入相关股票,并在荐股后的下午或次日集中卖出,仅在2015年3月至11月,操纵39只股票获利4310万元,买卖交易总额超15亿。证监会决定对廖英强没收违法所得超4000万元,并处8600多万元的罚款。

  股民对廖英强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第一财经的“谈股论金”牛市里也是万人空巷的节目档,每个交易日的晚上黄金时段,节目汇聚一批“大拿”,对当天盘面发表各自的观点,堪称“马路沙龙”的电视版。同时主持人借助互联网和短信等新媒体方式,让“互动”成为该栏目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廖英强也是在那个时候声名鹊起,坐实散户代言人的位置,不管去哪其自带的流量都不可小觑。并最终在2016年奔私,创业“爱股轩”这一证券培训机构。

  工商社会,时间宝贵。想来还是创业艰难,未曾料到廖英强在奔私之前就已经着急收割我们。纵观其收割刀法,均为提前买入,张嘴“吹票”后,不论是涨是跌,掉头就卖出,并不恋战。但上海乃至全国的拥趸并没有让他失望,单票单次收益率稳定在5%左右,这差不多能算是廖英强这么多年股评生涯里最神奇的“价值投资”,节目里其言之凿凿的基本面、消息面、技术面的分析,徒增笑料。“股神”、“名嘴”尚且如此,更凸显普通散户在A股挣钱之难。更为令人愤慨的是,廖英强在听证意见中提出相关账户的盈利归属于自己的亲属、公司员工及朋友,其本人未获盈利,无力承担罚款。这一蔑视旁听席智商的说辞也让人不禁怀疑:仅行政处罚是否适格?有无过轻?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监管部门近年来稽查执法效率的提升,有目共睹。2017年的行政处罚决定数量、罚没款金额、市场禁入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也不难预见今后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现与受罚几率,会与市场法治水平一道提升。与此同时,从近期IPO过会情况来看,随着新一届发审委的上任,新股发行审核明显趋严,过会率刚刚超五成,较上一届发审委过会率低近三成。新股发行审核虽然从严,但新股发行节奏却并不慢,审核周期缩短,融资规模甚至小幅上升。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不断注入源头活水说明IPO的常态化已是大势所趋。这将从根本上肃清过往动辄“乌鸦变凤凰”的垃圾股、消息股兴风作浪的可能性。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除了可扩大外资投资范围至所有金融资产,使外资可控股或者参股基金、证券这些金融机构,更重要的是,可以带来成熟证券市场的成熟投资理念。

  二级市场浮沉,对于不少国内个人投资者来说,相信小道消息已是脊柱神经反应,听信消息最快,被收割的也快。在一个财富呼啸而过的世界里,回过头看过往的熙熙攘攘,再看现在的一地鸡毛,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毕竟大部分被“大鱼”吞噬的“小鱼”,自己并不是跳不到海里,只是想搭上更快的顺风车而已,只是根本没想到廖英强这样“浓眉大眼的也会叛变”。多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散户被曾以为值得托付的代言人所骗,如何向自己和家人亲朋交代,如何给自己这么多年的炒股逻辑体系一个交代,个中酸楚,非过来人不足言。手执证监会的处罚决定,找个好律师,联合起诉索赔也许才是接下来的正确选择。

  (作者系基金从业者)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证监会 廖英强 过会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