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化形势下 中国民营企业如何突破转型盲区

新旧动能转化形势下 中国民营企业如何突破转型盲区
2018年04月29日 00:41 经济观察报

  

  站在新经济的渡口稍稍回望,不难发现,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勃兴的中国民营企业历经涤荡,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但行之有效的演进之路。而这条演进之路也是转型之路,那些成功的民营企业无不是顺应市场变迁,不断地突破自己,成功转型是企业长寿的基因。

  如今,处于新旧动能转的当下,中国民营企业又站在了十字路口,在云计算,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助推下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然而,要想摆脱“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的困境,仅仅靠应用这些新兴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调研了100位拥有丰富民营企业转型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并结合企业转型项目的实践经验,指出民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常会落入三大盲区:决策盲区、执行盲区和组织盲区。

  如何突破这些盲区成为民营企业完成自我革新、转向新增长曲线的前提。埃森哲的一项研究也指出,目前,八成以上的中国企业尚未厘清如何通过数字技术使企业变得更高效,并拓展营收来源,实现业务增长。在技术层面之外,企业也需要有高明的变革管理的手段和决心来达成更好的转型。

  决策盲区:如何平衡长期和短期利益?

  在许多人看来,转型的过程总是混乱无序,在变革早期,企业的绩效还会下降。因此,不少传统企业在转型决策面前迟疑不决,行动缓慢。同时,转型对长期利益的偏重往往与眼前销量、利润相冲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从而导致了决策盲区。

  事实上呢?我们研究分析了150多家企业中的250项重大变革后发现,高绩效企业在实施变革举措时,其成本管理、客户服务水平以及效益,自始至终都在上升。优秀企业实施的变革数量比一般企业要高出三到五成,速度也更快。

  转型决策离不开设计转型路径,缺乏转型路径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管理层缺乏转型全局观和决策章法,转型节奏凌乱且缓慢;另一个极端是,管理层想法各异,指令多元,轻则不欢而散,重则利益博弈,浪费转型努力。

  因此,制定清晰的转型路径至关重要。例如,某日化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子项目繁多,各自为政。此时,企业需要根据优先级、重要性和就绪度对各个项目进行排序,结合当前系统、业务和服务的成熟度,规划出转型蓝图路径,并据此路径进行资源重配。

  面对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避免短视并不意味着让民营企业家放弃“速赢”的机会。决策者的信心往往是建立在速赢效果上的。对于转型过程中速赢机会的洞察,能确保短时间内产生效果得到高层认可,也决定了转型本身能存活多久。

  企业应当定位转型中的重要机会点或项目,逐个对其进行收益和风险的评估,并在转型时间轴上标注出速赢机会,在定期展示效果和收益的同时,也平衡了长短期利益。

  执行盲区:执行力强,为何还会陷入执行盲区?

  都说民企的“执行力”强,但为何还会陷入执行盲区呢?

  转型项目往往没有日常工作那样清晰,如果执行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话,就难免抓不住重点,箭自然偏离靶心。这个盲区常常表现为绩效指标导向不利于转型。

  很多情况下,战略的实施更多来自民营企业家的“一腔热血”,缺乏对整个转型过程关键绩效指标的思考和统一筹划,导致了执行资源分配、执行方向和执行监督等一系列问题——执行力再强,也达不成转型的目标。

  企业可以从业务影响及风险、变革准备度、绩效与成果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帮助自身克服执行障碍。

  在开展转型之前,企业必须评估受到影响最大的业务以及相应风险。企业可以把转型按照业务场景或职能分为若干个模块,对每一模块业务变化的影响程度从组织变化层面、业务(或流程)变化层面和系统(或操作)变化层面进行评估,并针对模块/职能/各个岗位的影响情况并制定出针对性的执行举措。

  那么,当民企中的“开国元勋”与后加入的“职业经理人”之间在管理方法上不一致时,该怎么办呢?变革准备度的分析评估可以弥补部门间协同,以及政策流程配套上的缺口,避免落地中的分歧与冲突。

  例如,一家上市民企进行供应链智能化转型时,通过对各个相关部门的变革准备度调研发现,在销售和生产的流程和管理上仍未做好转型准备,在随后组织的落地准备中进一步挖掘出背后的产销协同的业务问题,并及时进行了业务流程调整,使转型落地更为顺畅和高效。

  回到绩效设定和成果衡量上来,面对变革管理的不确定,早期通常难以衡量转型成果,有些企业简单将绩效与转型最终的业务目标数字挂钩,这可能会适得其反。对此,平衡记分卡创始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卡普兰曾建议说,“可以从衡量流程开始,最终转为衡量成果。”

  某企业在进行共享服务转型的过程中,是这么设置绩效的:完成时效和完成标准在整个转型绩效体系中占到了40%的比重;最终的共享服务成本节省和服务流程效率等结果型导向指标占了50%,还有10%的指标是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指标。每一项有效举措都有明确的指标考核,共享中心的业务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组织盲区:如何让“新瓶”装“新酒”?

  民营企业转型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政策、方法和内容都是新框架而设定的,人员(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却还是抱有旧的思维和能力。转型时,原先的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对支撑起新的变化尤为重要。

  当企业引入诸如数字化营销模式和销售系统等新的数字化手段时,才发现原先的团队能力僵化,无法高效应用新工具。企业需要有与数字化转型想匹配的能力,并基于新的能力对人员进行提升和调岗。在新的能力模型建立的同时,企业也需要注意与原有能力的衔接和提升路径,因为技能和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然而,能力的提升并不等同于行为的转变,企业需要更进一步,看到意识和习惯的转变。在一家零售公司,基于行为心理学理论,我们设计了一项“30天挑战“活动,在30天周期内每天推送与新习惯相关的工作任务,30天后,团队建立起了新的数字化工作习惯,数字化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升。转型过程中,人员的意识、能力和行为互相协同后,企业就不用担心会掉进组织盲区。

  要想大幅提升企业转型的成功概率,管理层应着眼于以下几项“变革智慧”:强大的业务领导力、良好的体系和流程、清晰的愿景以及高度的激情和动力。数字化转型只有在强大的领导力推动,自上而下给出清晰有力的方向下,才能激发全员动力。

  此外,在转型过程中,企业可以充分数字技术优化内部流程,培养员工技能,并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的组织变革中,实施分散化的决策和灵活的基层自主权。

  决策、执行和组织三大盲区在转型的不同阶段的呈现会有所不同,所以在转型的不同阶段需要对盲区有侧重地管理或规避。

  在转型初期,主要工作集中在规划和起步,确定转型的目标和路径上。这一时期的避免转型盲区最为重要。在转型落地期,执行力就会成为管理者最需要的武器,它可以帮助转型稳定推进,并根据执行效果和反馈,修正转型目标和路径。此外,也可以开始着手提升计划人员的能力。而在转型进入加强巩固阶段后,人员能力和组织文化的配套就尤为关键,这样才能保证转型不“反水”。

  企业拥抱转型,是一个真正的变革。在具体实施上并不会一蹴而就,仅仅买一些硬件或者新技术不会带来奇迹。在这样的转变中,从之前商业浪潮中存活下来的民营企业自有着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特质,能帮助其发现并抓住机会,并凝聚优秀人才,有机会及时跳跃到下一个增长曲线上。

  (黄雪明系埃森哲大中华区管理咨询董事总经理;宋妩系埃森哲大中华区管理咨询人才与组织发展总监)

责任编辑:孟敏江

民营企业 盲区 变革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