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发32亿美元一带一路主题债券 打包4家海外分行

中行发32亿美元一带一路主题债券 打包4家海外分行
2018年04月13日 03:23 新浪综合

【金融曝光台】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买理财遇飞单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黑猫投诉】

  “打包”4家海外分行 中行发行32亿美元“一带一路”主题债券

  本报记者 黄斌 北京报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论坛上阐述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之际,中国银行完成了今年最重要的一笔海外债券融资。

  4月11日,中行发布的消息称,该行已在境外完成32亿美元等值“一带一路”主体债券的定价发行,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一带一路”相关信贷项目。此次发行包括美元、欧元、澳元和新西兰元4个币种,共计6个债券品种,发行主体包括新加坡、卢森堡、悉尼分行和新西兰子行。债券将主要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中行司库总经理刘信群表示,本次发行是中行2017年年报披露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发行,也是年度内最为重要的一次境外发行。

  实际上,这种将多家海外分行“打包”在一起,发行以多个币种计价债券的发债模式,与单个主体发债相比,复杂度几何级数上升。

  但据刘信群表示,在国际市场上,如此操作,投资者才会“认为你是成熟的发债主体。”

  为何选择“困难模式”?

  Dealogic数据显示,2017年,中资金融机构境外发行债券总规模为1031亿美元,较2016年大幅增长78%。越来越多的中资金融机构走向海外发债融资,而中行的做法,或可作为“走出去”之路上的参考。

  “多机构、多币种同时发行,难度是很大的,每次都会觉得困难重重。”刘信群感慨称,首先是时差带来的体力挑战,以本期债券为例,澳元债券的定价时间“比我们提前了4个小时,那我们需要6点钟去跟他们开电话会议”;而欧元债券的发行则需要配合欧元区投资者,“可能需要到很晚才能结束最后一单”。

  而更具技术挑战性的是,发行人(中行)还需要在顾及不同投资者币种偏好的同时,盯紧国际投资者利用币种之间套利空间的行为,并及时协调承销商做好定价引导工作。

  而选择这个“困难模式”,主要是为了充分尊重国际市场,并管理好国际投资者的预期。

  刘信群表示,中行目前没有选择以某1-2个主要分行作为融资平台发债融资,主要是考虑到当地监管或其他方面原因,需要以当地分行为主体发债,但如果“每家分行时不时出来发一下”,给国际投资者造成中行“资金是不是有困难”的错觉,而且会“觉得你不是一个成熟的发债主体”。

  相反,这种“打包”发债的方式,则可以让国际投资者留下“你是在有计划地发行”的印象,进而降低发债成本。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实际上中行2015年6月首次尝试这一发债方式时,交易更为复杂:5家海外分行、4个币种、分别在5个交易所挂牌上市,共涉及10个债券品种。

  公开数据显示,加上当日发行完毕的债券,中行已累计发行了四期“一带一路”主题债券,总规模等值108亿美元。

  降低期限错配风险

  2015年,中行提出“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战略,并在此后数年内持续在沿线国家加大投入。

  中行董事长陈四清在近期的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行的海外机构覆盖范围已扩大到54个国家和地区,在2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有机构,在中资银行中布局最广;同时,2017年,中行在“一带一路”沿线机构共办理人民币清算量近5万亿元,并办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金额近1900亿元。

  而中行数次发债融资,则主要为了跟进当地的重大项目。

  中行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行在“一带一路”沿线跟进重大项目逾500个,提供授信支持约1000亿美元。

  刘信群称,由于在沿线国家拥有分支机构,因此尽管发债只是中行当地分行资金来源的一部分,但却非常重要。

  刘信群续称,目前国开行、工行及中行是国际市场发债规模较大的银行,这“得益于我们这几家在境外的机构增设得越来越多,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企业走出去等”。

  据其观察,中资银行目前依旧服务“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为主,但也在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积极参与服务所在国的本土企业。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

责任编辑:杨群

债券 中行 一带一路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