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的诺贝尔奖崇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 23:37 中国产经新闻

  撰稿/本报记者 邵昌平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S.Phelps),获得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说意料之中,因为中国人对他并不陌生。浙大经济学院之前搞了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竞猜活动”,金融学专业学生朱杰猜中。出资搞这次竞猜的浙大史晋川教授,自己猜的是巴罗(Robert Barro)。中国人对他更不陌生,他的著作《宏观经济学》已再版5次,被译成6国文字,中译本是一些高校的教材。说是意料之外,是因为之前网上流传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难道还属美国?》的预测中,菲尔普斯不在五位人选的名单之中,而巴罗却榜上有名。

  更有意思的是,在去年的“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中,除了7位诺奖得主外还包括另5位世界顶尖经济学家,菲尔普斯和巴罗就在其中。

  在论坛上,学者们并不只是“清谈”论道,也为中国经济“抓药方”。13场演讲和两次大型讨论,内容涉及货币、经济周期、税收、社会福利制度和经济全球化等内容。克里夫·格兰杰(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更是就2008年北京奥运与经济这一最热门的话题展开演讲。北京市领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们与这些学者进行了座谈、讨论,可见对这些诺奖得主的重视。

  要说这些诺奖得主的学术成就也许过于专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他们给中国经济抓的“药方”。菲尔普斯那次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体制在促进生产力发展 》和《解读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其中提到:“中国的经济组织具有大家所说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首先我是从蒙代尔教授(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那儿听到这样的说法的。那么这个中国的机制是不是促进了大家创造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是不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呢?是不是让绝大多数人参与进来了?是不是促进了人们的全面发展呢?答案看来是肯定的。”

  正如一些人所说的,菲尔普斯有“中国情结”。还是在2005诺奖北京论坛上,菲尔普斯的开场白就是:“我对于中国的发展战略很感兴趣,过去的几年当中,我一直致力于此,我希望常去研究一下中国的经济政策。”

  菲尔普斯曾多次来华演讲,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例如,2004年在凤凰卫视《发达经济和发展中经济的区别》演讲中,主持人提到:“我想在菲尔普斯教授正式演讲之前请教他,什么是经济增长‘黄金率’,是不是一个经济体或者一个国家,只要掌握了这个经济增长的‘黄金率’,就像西方童话中一样,就掌握了点石成金之术。”——这显然是对经济学理论的一种大众化理解,但是从中却不难看出一种期盼。

  在人大人文社科论坛2004上,埃德蒙德·菲尔普斯与厉以宁也有一番对话。其中他赞叹道:“政府有追求繁荣和发展的迫切愿望”。这只是一个小例子。这些诺贝尔奖得主的在华演讲无不是针对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的。中国的经济政策是不是受其影响很难说,但至少中国的经济学家们都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身价,得到了“背书”。

  与之相对照的是,经常包揽诺贝尔学术类奖项的美国学者在国内,却更喜欢对科学的专注,不借助各种权力走捷径。几乎没有一位诺奖得主当过官,甚至连大学校长、院长也没当过。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