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敏斌:贝尔斯登陨落的启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 08:5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李敏斌 是“自杀”还是“他杀”?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日前表示,贝尔斯登遭廉价出售的命运是信心缺乏的结果,而不是因为资金缺乏。有人说贝尔斯登不是“自然死亡”,而是“他杀”,而这个“他”就是市场传言,不错,传言加速了贝尔斯登的死亡,但不是其最终死亡的原因。贝尔斯登的死因还是其自身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致命因素,归根到底还是慢性自杀。 在贝尔斯登最苦难的时候,尽管公司管理层一再安抚市场,但由于缺乏可靠的资讯,流言主宰了投资者的意志,大大加速了贝尔斯登死亡的进程。媒体和市场空头在贝尔斯登死亡的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贝尔斯登的死亡不能怪他们,要怪只能怪自己。贝尔斯登一年来重复强调让员工和投资者放心,但他们并没有采取任何努力来让外界放心,并让大家了解到事情的进展。贝尔斯登也没有尽力加强其账面状况,并在机会合适时削减杠杆。投行的自有资金很少,杠杆率很高。贝尔斯登在几天之间就被逼到了破产的边缘,因为它已不能通过回购市场上的证券借贷来获得短期融资。 中国券商也曾面临漩涡 很多人认为,贝尔斯登只是当前环境下的牺牲品,要怪只能怪动荡的市场。几年前,中国券商在股市泡沫破灭之后所面对情形与贝尔斯登何其相似,中国证券业已经经历了众多惨痛的教训,但对于行业存在的一些致命性问题,大多数券商倾向于认为,是熊市导致的,而不是其自身不良的行为造成的。如果连问题的根源在哪里都弄不清楚,那么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也就不出奇了。如果不能自发自动地建立和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公司治理与内控,抑制违规的冲动,有效防范业务风险,今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导致更糟糕的表现。 事实上,随着市场好转,人人都在赚快钱,利字当头,什么公司治理、风险管理都摆在一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虽然今天中国的券商面对的环境比华尔街好得多,但难保今天贝尔斯登的厄运不会降临到中国券商的头上。 贪婪是风险放大的前提。在市场最疯狂的时候,楼价、股价没有封顶,地球引力对楼价、股价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打着疯狂的口号和概念就能凯歌高奏,上市公司在首发中轻易筹集大量资金,增发轻而易举,不愁基金和散户不买单,炒房者不愁下家……那真是一个梦幻的时代!如今,梦醒了,潮退了,我们才发现裸泳的人太多了,很多看上去坚不可摧的大厦只是建基在沙滩上。 淡薄的风险意识让投资者疯狂推高膨胀的资产价格,但当风险转化为恐惧,支撑资产价格的信心就会瞬间坍塌。今天的中国和华尔街一样,金融体系的信心都很脆弱,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引发一场资本“血案”,恐惧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被无限放大。在中国股市急跌的过程中,谣言和恐慌充斥市场,杀跌成风,大有末路狂奔的感觉。面对市场的担忧,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不能无动于衷,必须高度关注市场动态,采取积极的回应措施,及时澄清谣言,对借谣言获利者予以调查,必要的时候给市场打打强心针,以免市场遭受严峻考验。前阶段,伦敦金融市场传言四起,导致相关公司股价大跌,英国央行和金融服务局马上发表声明,驳斥不实传言。 市场担心贝尔斯登的情况会在金融业蔓延,这是有理由的。如果风险不能控制的话,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任何公司都可能发生这种事情,但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再来谈风险控制,已为时太晚。处在风险漩涡中的公司只能祈祷市道再好一点,好让他们争取时间来度过难关。 前路仍有考验 与全球大多数金融机构当前糟糕的状况相比,中国金融机构的日子还是比较好过,他们的业绩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中国金融机构在2008年也将面临严峻考验。2008年央行为抑制通货膨胀和投资增长过快正实施货币紧缩政策,这将降低银行的利息收入。而资金流动性受控制之后,随着投资活动的下降,金融机构自营业务及中间业务收入也将减少。如果房地产泡沫爆破,将进一步损害银行的收益。在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的放贷增长很快,不少贷款投向了当今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贝尔斯登今天面临的悲惨遭遇,原因在于该公司在高风险的次贷证券领域投资比重过高。国内金融机构是否已经意识到风险并设置防火墙?但愿贝尔斯登之鉴能够让国内金融机构有所警醒。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中国金融机构所面对的风险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趁着情况还没有恶化之前,他们应该与时间赛跑,及时改善业务结构和加强风险管理,除了金融机构主动去改变投资方式和控制风险外,外部强制性的调控政策不可避免。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