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继学:市场经济不是导致两极分化的直接祸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 09:40 新浪财经 | |||||||||
巫继学 在反思改革中,对于市场经济,经济学界各门各派似乎都自以为理解很深很全面很科学。其实不然。现在流行很广,被认为不言而喻的、千真万确的一些观点却可能是以讹传讹的错误见解。这些见解是有害的,它可能一直都在慢性误导市场化改革。
本文不打算涉及那些对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误解误读,也不涉及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并且给予了批评的那些误解误读,而将视角聚集至今为人们忽视或者未能引起人们注意而又貌似正确的,经典而又影响广泛的,并且继续被激活着的那些误解误读。 经典误读之一:市场经济是一种民主经济。不,我的观点是:市场经济是典型的企业专制经济!专制集权并没有从这个世界消失,而是实现了世纪大转移:从宏观转向微观,从国家转向企业。 从传统计划经济过来的人,对于集权经济、统制经济、命令经济可说深受其害,深恶痛绝。一般认为,政治集权与经济集权是孪生兄弟,政治集权导致经济集权,经济集权是政治集权的经济基础。这种集权往往会在计划经济上找到合适的土壤。虽然不能说,计划经济就是集权经济,但计划经济容易导致集权经济是为经济史所证实了的。在计划经济下,全社会经济是一架大型机器,全社会资源汇集为整体资源、全社会劳动力当成一个总体劳动力来计划、来使用,每种资源,每个劳动者,只是这架大机器上的一个部件、一颗螺丝钉。在这里,政府作为一支强有力的有形之手掌控整个经济。在这种背景下,讲究全国一盘棋,讲究整体观念,讲究上下左右步调一致。从计划经济中走过来的人,对这种体制的专制性,集权性的感受是深刻的,难以忘怀的。 相反,市场经济却被描述成一种与计划经济体制截然相反的体制,一种分权经济、自由经济、民主经济。这是一种只看现象不顾事实本质的误解误读。看上去,钞票就是选票,购买力就是竞争力。企业,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社会单元,是平等的,同权的,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也自由经营的。在这里,市场是最高权威,价值规律这支无形之手掌控整个经济。在这里,“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然而,如果我们从源头来探索,从生产领域来观察,则会有惊人的发现。企业来到世间,自来就是一个王朝,每位老板就是一位企业皇上。在企业,老板的意志就是企业法律,老板的行为就是企业的规范。现代企业汲取了现代政治的精华,试图将民主政治引入企业,推行民主经济。两权分离,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董事会革命,又进一步将决策权与所有权廓清。这样,真正的老板看上去似乎远离了企业。然而,这至多也只是企业专制的一种改良,而决不是改革,更不是革命。企业的终控权按钮仍然在老板手上,也只能在老板手上。这种改良,大致如同君主制变为君主立宪制。 当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是,如果夸大了这种进步的革命成份,可能有些自慰倾向。历史地看,市场经济是对封建专制式的集权经济的颠覆。这种颠覆,其实并没有消灭经济生活中的专制集权,而是将这种专制集权从宏观转化为微观。这种专制集权的大转移,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壮大而完成。西方英国四百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东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市场经济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的市场经济,则是英国的一种移植,一种嫁接,一种远程发展的结果。逻辑地看,经济上的宏观集权,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壮大,一权独大的国有经济被无数个私人企业经济所代替。这样,国有制集权变为无数个私有制企业集权。 今天发生在中国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不同于上述历史与逻辑的转变。正如东方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一样,中国目前的企业经济也不是对封建专制集权的颠覆,而是对计划集权的改革。在我看来,这可能是将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的一个根源。市场的真正对手是封建集权,而不是计划集权,而计划的真正对手是经济的自发性而不是市场化本身。想到时下站在计划立场上批评市场化改革、站在市场立场批评复辟计划经济的两类人,多少有些令人忍隽不禁。 经典误读之二: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不,我的观点是:这只说对了一半,它同时是一种产品实现机制,甚至可以说这是市场经济更重要的机制。 现代经济学从资源配置角度理解市场经济,不能不说是一个新思路。这一思路,在一段时期令人对经济生活的理解茅塞顿开。资源配置是通过政府还是通过市场,将社会经济机制区别为两大类:统制经济与市场经济。但是,人们如果进一步思考会发现,资源配置在这个市场中,只是一种功能,甚至还算不上最为重要的功能。如果我们说,商品实现是市场的最重要功能,我想反对的人应该不会太多,反对的强度应该也不会大。 从历史的角度看,市场的出现与物物交换同步。开始是部落的边缘交换不同的产品,后来随着基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出现的产品种类丰富,产品量增加,物物交换演变为真正的货币商品交换。这种商品交换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一路走过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市场交换经济。从逻辑的角度看,产品被生产出来后,它的实现要么经过权威机构自觉分配,要么通过交换而自然去到消费终端。市场交换将产品转化为商品,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被自发地分配到不同消费者手中。市场的作用,无论如何被忽视,无论如何强调其中的某种作用或者某种功能,都不能不重视它对产品实现的作用! 个人劳动如何转化为社会劳动,个别价值如何实现为社会价值,企业产品如何实现为社会商品,都必须依赖市场,都是在市场中进行的。市场只认社会必要劳动,在质上不必要的,在量上不必要的,都得不到承认。“货到街头死”,说的就是企业产品来到市场,如果不是社会必要劳动则卖不出去,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一则欧洲名谚“惊险的跳跃”给予了恰当的比喻。他说,“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在这惊险的跳跃中,有的人因成功而腰缠万贯,有的人因失败而颗粒无收。 做企业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企业的销售能力超过其生产能力,企业就发展,反之则不能发展甚至陷入困境。从宏观来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都将市场的开拓放在异常重要的位置。回顾一下中国加入WTO的前前后后,特别是最近两年,政府花了多大的精力为中国商品的国际市场的占领而费尽心思,殚精竭智?而我们的企业又如何十八般武艺齐头并进,在国际市场杀出一条生路? 经典误读之三: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反过来说,市场经济必然导致贫富差距。不,我的观点是,市场既不是导致两极分化的直接祸首,也不是消除贫富差距的观世音。我们不可能向市场经济要到社会主义,要到公正公平。 从理论抽象的逻辑看问题,市场也罢,计划也罢,都不是具体的个别社会经济范畴。从最一般的意义讲,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是存在于一切经济社会最为一般的范畴;而商品、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则是存在于特殊经济社会的范畴;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却是存在于个别经济社会的范畴。将公平公正以及贫富差距之类的问题直接归结为市场、计划之类的特别问题,是不分逻辑层次的理论混淆。 市场自由主义认为,市场的充分发展必然最终导致公正公平,因为市场首先提供了机会均等与公平。每个自利的经济人在为自己的利益活动中,整体上造成社会的公平。市场国家主义则认为,市场本身的发展不能导致公平公正,而只能造成两极分化,因为这是一种“马太效应”过程。自发的市场发展必然引发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的结果。只有政府干预方能调节财富分配,遏制两极分化。自市场经济开始它的生命史以来,有关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每当社会经济矛盾尖锐的时候,这种争论与理论冲突显得十分激烈。这是一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大体说来,每当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的时代,国家干预便盛行得势,而当经济萧条、市场低迷的时代,自由主义便将抬头。前者高举公正大旗,后者坚扛效益标牌。 在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永无休止的争论中,理想主义者想出的最佳方案是:两手抓,一手抓公正,一手抓效益,两手都要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组合出现的机率几乎等于零。没有两头甜的甘蔗,没有鱼与熊掌的兼得,没有速度与效果双优先的路径。当着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异常尖锐时,只能直奔最主要的焦点,或者公正,或者效益。解决了主要矛盾再说其它。中国农村最初的改革,难道不是这样做的吗? 新近关于市场化反思的交锋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化改革应当为当前改革出现的问题负责,加强计划性与宏观干预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不是市场化的结果而是市场化不彻底的结果,乞求计划解决问题是改革的倒退。交锋的双方都犯了一个共同错误,将特殊层次的范畴作为个别层次范畴来对待。市场经济作为涵盖若干经济社会的范畴,它不涉及个别经济社会的性质,它给予不了一个市场经济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它也不是破坏社会公正公平的直接祸首。朝着市场经济喊公正公平,朝着市场经济要社会主义,是提错了神,找错了人。 上帝的归上帝,凯萨的归凯萨。不要为难市场经济,也不要为难经济的计划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存在于问题的发生中,前进吧! 新浪网声明:新浪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