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课外班成家庭重负不假 奇葩的是边吐槽边报班

评论:课外班成家庭重负不假 奇葩的是边吐槽边报班
2018年02月27日 17:37 澎湃新闻

  马上评|课外班成家庭重负,不假!奇葩的是一边吐槽一边报班

  澎湃特约评论员 李勤余 来源:澎湃新闻

  一个家庭为孩子的补课支出多少?半月谈一篇《课外班花掉全家一半收入!补课老师年收入200多万,家长陪课连奶茶都舍不得喝……》的文章,揭示了答案。被报道的几个家庭,每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补习、培训费从几千到几万乃至十几万、几十万不等;一位在课外培训机构供职的语文老师,打出“年收入155-240万”的噱头征婚。这可真是 “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表面上看,培训市场繁荣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家长们一边唯恐孩子落后于人,一边信奉“技多不压身”,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尽可能多的培训、补课;内有课业压力、外受家长情绪波及的孩子们,也主动或被动加入到补课热潮中。至于培训机构,更是乐见其成。民进上海市委对部分上海中小学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4.15%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问问身边已为人父母的朋友、同事,只怕没有几个没有为孩子报班的。既然拥有市场的强力支撑,教育培训行业的风生水似乎也就不足为奇。

  然而,现实是,虚火、畸形的补课市场繁荣背后,是各方皆输的困境。最直接的,就是学生精力、精神上的不堪负重,与家长钱包的沉重压力。对此,有评论认为既然如此,这些家长们为何还要苦苦支撑?一边报班报得不亦乐乎,一边吐槽承受不起,是否矫情?原因无他,“不参加补习,可能会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根深蒂固,这是所有家长更“不能承受之重”。

  减负的口号喊了好多年,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各地教育部门无不积极推出多种举措,切实为孩子们减轻重担。可是,日常学习少了,课外补习又成新问题。久而久之,受到损害的是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断异化的强塞胡填,成为孩子心中新的难以言说的痛。 

  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课外补习对学校教育的“绑架”。数年前,我也曾在上海一所中学中担任语文教师。平日里,总会被人问起“你不是老师吗?怎么不靠补课发财?”可见,热衷于课外补习已成教师的“标配”,安心于本职工作的老师反倒成了异类。最近几年,“教师在学校不教本应传授的知识,而在辅导班上传授,学生因此不得不报班”的说法很普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课外补习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如此这般,遭殃的只会是基础教育的质量。反过来,对学校教育不满意的学生和家长,又会将目光投向培训机构。教育的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这一畸形局面的根源何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均、不公平是根本原因。尽管“重点中学”、“高考状元”等提法早已被明令禁止,但是,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仍是教育领域不容回避的顽疾。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家长、孩子希望得到更高质量教育,其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要承认的是,尽管存在乱象,但校外培训机构在师资力量、课程研发、沟通服务等方面,确实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补习机构趁机哄抬价格,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

  还需要正视的是,补课乱象之所以愈演愈烈,也与部分家长的非理性“追捧”不无关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本没错,但不能枉顾基本的教育规律,期望孩子“5岁就会编程”“个个都是达芬奇、贝多芬”,怎么可能?

  欲纠正补课市场乱象,一方面要设立标准、执法检查等,规范培训机构的办学。另一方面,则要在学校教育中严防考试范围超出教学大纲、各类竞赛违规加分、教师不安心教学等不良倾向。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决定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政府治理、规范补课市场的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而想要治本,还得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上狠下功夫。当所有人都能轻松地享有同等的学习机会,无数家庭的焦虑感、紧迫感自然会在无形中得到消解。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任泽平 任泽平 中国经济正处在新周期的起点产能周期筑底,库存周期调整;传统行业筑底,新兴行业崛起;金融周期向下,新周期向上。
  • 彭琳港股将成独角兽资本的宠儿
  • 张明2018年股票市场或将表现最好
  • 任泽平2018年中国经济在新周期起点
  • 张斌未来需关注以下两个风险点
  • 黄志龙钢铁将成为中美贸易战暴风口
  •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