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
这头堵车,那头开路,香港在未来至少一到两年之间,将成为亚洲区独享新经济“独角兽”资本盛宴的幸运儿,可以说没有疑问。
昨天一则新闻提到,根据迪拜工商会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最新版迪拜“创新指数”,香港竟然名列全球首位,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均排在其后,马上在朋友圈引发一片讥笑——香港GDP增长被内地越来越多省市碾压,政府努力推动了多年的科创,却连最基本的移动支付都迟迟未能实现,比起邻居深圳简直是“龟速”,在内地人看来,落后何止一个光年。
然而,香港“创新”的“速度”,其实不总这样缓慢。港交所上周公布了被称为自从H股诞生以来25年最大的市场改革方案,就吓了大家一跳。改革方案一次性打开三扇大门:引入同股不同权企业、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以及放宽外地上市企业第二上市。首轮咨询去年三季度刚刚完成 ,第二轮细节咨询在未来一个月内就会加速完成,今年四月底将刊发新规,最快今年夏天就能看到符合要求企业上市。
拥有几年港股投资经验的朋友,恐怕不会不记得此前阿里巴巴曾计划来港上市,但因为“同股不同权”引发了激烈批评,甚至被指触犯香港保障小投资者的“底线”,香港证监会也曾表示阿里“原则上无法在港上市”,整个城市似乎都冥顽不灵。然而就在去年,香港态度已经180度转变,热烈拥抱新经济,特首还亲自到杭州拜访阿里巴巴,盛赞“马云先生的魅力”,亲口邀请阿里巴巴再回到香港上市。
这一切不能不说让外界重新认识了“香港速度”。观之竞争对手新加坡,为了吸纳新经济独角兽,2016年已致力于容纳“同股不同权”,中国内地同样提出“新蓝筹行动”,监管层疾呼大力留住新经济企业,明确表态研究“同股不同权”。香港醒觉最慢,起步最迟,但手腕灵活,效率奇高,如今反而后发而先至,把其他选手都抛到身后。
在产业创新最快,创业圈最活跃的中国内地,这些改革不但还停留在“研究阶段”,中国证监会近期还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提出,已经筹备多年的注册制改革也要再延后两年。尽管不少舆论将其解读重点放在防范欧美市场波动风险,但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其实在发言中已经点明了真正的原因:“目前在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交易者成熟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与实施注册制改革不完全适应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
这头堵车,那头开路,香港在未来至少一到两年之间,成为亚洲区独享新经济“独角兽”资本盛宴的幸运儿,可以说已经没有疑问。
从港交所这份《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咨询文件也不难看到,方方面面的改革正在努力推动香港市场从一个以金融、地产等传统行业为焦点的“老式”市场,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新经济融资的新星,在市场的各个层次作出深刻转变。
首先,互联互通的顺利展开及扩容,渐渐聚沙成塔,令“北水”成为香港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并进一步成为定价权的掌握者。尤其是内地投资者对于高科技新经济企业的熟悉和兴趣,令去年底以来赴港上市的众安在线、阅文、雷蛇、易鑫等新经济股吸睛无数,纷纷以数百倍超额认购,招股价上限定价,证明香港市场上的传统投资取向已被颠覆。曾经因为估值太低而被内地企业嫌弃,纷纷闹着要退市回A股的港股,在过去一年为“新经济”的明星们给出了并不逊于美国市场的估值。
新经济明星们的到来,与港股拾级而上步入牛市形成相互助力。不难推断,当“同股不同权”,“上市时无盈利”等改革在几个月后进入上市规则,更多过去无法踏入港交所上市门槛的新经济企业将纷至沓来,成为港股市场的IPO主力军。
第二大颠覆则是港交所对于“第二上市”作出的大幅放宽。根据目前的规则,以大中华区为业务核心的公司不允许在香港作第二上市,但根据港交所咨询文件,只要市值达到100亿港币,收入达到10亿港元,已经在英美等地上市的企业,都可以按照目前上市市场的既有制度来港上市,维持“同股不同权”的股权结构。
这一条改革被外界笑称为阿里巴巴回归香港“度身定做”,但事实上港交所的雄心比这还要大。当这一章节规则正式刊发,不但阿里、百度、京东等巨头都可以来港第二上市,连目前采用同股不同权结构的众多美资科技巨头,如李小加提及的FACEBOOK、Alphabet,也大可考虑循此通道前来香港,直接面对喜爱他们的大量中国投资者。
笔者更认为,本轮改革还将为香港这一金融中心带来终极颠覆,在这些全球最具增长性的上市资源有了立足香港市场面对中国投资者的机会后,不仅“北水”将更加积极,财富效应也将吸引全球关注新经济的资金不断流入。全球聚焦新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风投资本,将持续加码香港市场,并催生全新的投资机会。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其丰富、复杂而灵活的金融产品,本质上都建基于股、债两大上市资源。不难想象,如果有众多新经济独角兽、产业巨头降临香港市场,将带来各类轮证、权证、基金、挂钩证券及各种结构性产品的新一轮狂欢。原本就对海归和华侨人才很有吸引力的香港,相信也会迎接更多聚焦新经济的海外人才进驻,逐步培育创新资本的生态圈,如果进展理想,更可能成长为美国市场之后,贡献于内地新经济成长的又一个造血系统。
香港市场制度创新的惊人速度,令不少内地投资者震惊,开始忧虑A股与港股竞争上市资源的问题。但在事实上,至少目前来说这种“竞争”还是一个伪命题——与“争夺上市资源”相比,内地今天更需要的,不如说是给大量成长性企业足够的融资机会。在A股市场的改革程度还无法迎接大部分创新企业走上资本市场的当下,港股的改革与其说是“竞争”,还不如说是为内地企业“江湖救急”,雪中送炭,为监管层解燃眉之急。
笔者认为,受制于高成本、高房价等制约,香港推动产业科技创新的确有天然困难,金融科技的基建方面同样亟待改进,譬如电子支付,提高金融机构和服务上的便利度等。在香港市场改革的同时,金管局、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也已经纷纷推出监管沙盒,希望鼓励企业拓展创新科技的业务。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产业科技创新,并不是一个城市拥抱新经济的唯一方式。利用自身成熟市场的优势,在金融市场和监管制度上创新,为中国的新经济企业打造一个既接地气又国际化,既有主场优势又对外资自由开放的全新融资平台,未尝不是香港开拓自身未来,又能效力祖国发展的好途径。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