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产能过剩可能导致汽车行业无利可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 11:53 《IT经理世界》

  在产能进一步过剩的情况下,整个汽车行业可能将无利可图。

  朱琼/文

  关键词:降价

  忙碌一年的汽车厂商们心情如何?面对以下数字,相信没有几个能由衷地笑出声来。截止到2005年11月底,轿车累计销量(2533345辆)已超过2004年全年总和,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52%。但一年下来,车是没少卖,钱却越来越难赚了。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在中欧国际汽车峰会上给出的数据,2005年1~9月,国内轿车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已经跌到了55%左右,轿车销售利润下降了52%。令厂商沮丧的信息不只这些,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预测: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将增长15%~20%,但行业产能也将增长20%。因此,在产能进一步过剩的情况下,汽车价格将继续下跌6%,利润率下降4%,整个行业可能将无利可图。而且,这种惨淡状态可能要延伸到2007年。

  在国内市场拼杀的汽车企业,大部分是从爆发式增长的市场中走出来,在当时的市场刺激下,它们都尽其所能地扩充了产能,2005年前后,这些产能逐步到位。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整车需求是600万辆,但是,已有的产能已经达到800万辆,同时,还有220万辆产能正在建设当中。而且,准备投资的产能规模预计还有1000万辆。显然,产能之于市场需求的过剩在今后两三年内会逐渐增大。这是一个产品价格和利润越跌越低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谁会成为赢家?

  如果在2000年时回答赢家问题,相信上海大众会非常自信地当仁不让。但是5年后的今天,不仅上海大众会表示沉默,就是从2005年3月以来一直抢占上海大众风头的上海通用,也不敢轻松自诩。上海通用的一位管理者曾说:“在细分产品上,我个人认为我们跟本田还是有差距的,本田雅阁和飞度都比我们的同类产品卖得好。我们只是胜在多品种上。”据此,这位管理者对上海通用能否持续保持冠军地位并不乐观。其实,上海通用早就意识到来自丰田、本田的威胁,这也是它们在2001年时就动手对别克新世纪进行更新换代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那时在中国市场,别克新世纪还炙手可热。上海通用的这种危机意识是从通用总部蔓延过来的。在北美市场,三大本土汽车厂商早已面临日本甚至韩国汽车企业的挑战。美国汽车信息研究公司AIC的数据显示,2004年,美国轿车市场产品销量排名前5中,还有最后一席被本土产品占据(丰田佳美、本田雅阁、丰田花冠、本田思域、通用雪佛兰Impala),但在2005年1~11月的产品排行榜中,本土产品已不见了踪影(丰田佳美、本田雅阁、丰田花冠、本田思域、日产Altima)。同时,在北美市场前20名的撕杀中,这些本土厂商又迎来了韩国现代的索那塔和伊兰特。

  作为全球汽车市场的风向标,北美市场的这种竞争态势已经开始向其他市场渗透,包括逐渐与全球市场接轨的中国市场。这种渗透不仅表现在危机意识的蔓延,也表现在具体产品的竞争上。国内市场从“有车就能卖”的火爆过渡到稳定增长的转折是在2004年,因此,2004年以后的市场格局应该能反映产品竞争的结果。而广州本田和北京现代从那时起,就出现在前5的名单中。在2005年前3个季度结束时,北京现代甚至窜升到第二名,位列上海通用之后。此外,计划2006年在中国投产的丰田佳美,也已经让包括本田雅阁、

别克君威在内的竞争对手们危机重重。

  在价格敏感的国内轿车市场,似乎弥漫着一股恐日韩症。日、韩汽车厂商的竞争力在于其产品的成本优势,事实上,2005年上海通用能登上销量冠军宝座,原因就在于其主力车型中不乏韩系血统,比如凯跃、赛欧等。有人说,上海通用从被通用收购的韩国大宇处引进车型,是它能在中国市场赢得优势的一招,因为那些产品成本相对较低。

  从低成本的国家引进产品,这已经成为合资企业在国内市场应对低价产品竞争的一个招数。大众也要把其在捷克工厂的Skoda产品引入中国生产。但德国人做事不够灵活一直饱受外界批评,长期以来它的产品款式陈旧。另外,德国人在产品控制上的较真,也让不少业内人士为它们的竞争力捏一把汗。据上海大众内部人士透露,合资中方的意见德国人很少能听得进去,因此,他们应对本地市场需求的更改很难有效实现,比如,为了保证Polo车身的高精度和高强度,上海大众一直采用成本很高的激光焊,而其对手都是采用点焊。实际上,Polo在中国的消费者应该是一群对价格敏感而对车身光洁度、强度等不太在意的人,Polo的这种加工手段让其在中国市场因为成本问题而削弱了竞争力。

  在成本当先的中国市场,还有一支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那就是本土自主开发企业,比如长安、

奇瑞、吉利等。它们的发展历程与日、韩企业比较类似,即以自己为主,强调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它们的人力、对相同文化人的管理、基础设备等方面的成本优势以及对相同文化市场的理解能力,是那些合资企业望尘莫及的,即使是日韩合资企业也略逊一筹。不过,它们也有技术、制造经验不成熟的短板。因此,这些企业大都起步并取胜在微型或者小型轿车市场,比如奇瑞QQ。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表明,2005年1~11月,QQ累计销量接近10万辆,又一次成为同类车型的佼佼者。而奇瑞从2003年开始连续位列国内汽车销量排名前10,这款车贡献最大。

  2005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政府对于取消对小排量、低排放汽车限制以及征收大排量、高油耗汽车消费税等发出了政策信号。据此,可以预期2006年以后,国内小型车市场空间会增长很快。而对于国内本土厂商来说,这是一大利好机遇。因为在这个市场,它们的竞争优势相对明显。不过,想从这里分羹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最近江浙一带不少企业都开始蠢蠢欲动。然而,现在的市场已经不是2000年前后能包容各种良莠产品的市场,而且,这里的利润空间也在随大势不断下降,甚至比平均水平降得更多,因此,对于这些新进入或准备进入者来说,能否生存下去应该被划上大大的问号。

  不过,被划上生存问号的并不只有这些新到者。从2005年的一些市场迹象来看,一些有年头的企业在未来的市场上也有可能面临出局的命运。-

  零售业:紧张的工商关系

  自从“进场费鼻祖”家乐福把这额外的收费形式带到中国市场以来,工商两者就没少吵架,2005年又演变成更严重的账款危机。这就是零售业疯狂扩张的副产品。

  蔡一飞/文

  关键词:拖欠账款

  2005年,本是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的元年。但在这一年,被描绘成“狼来了”的外资零售巨头没怎么的,中国的本土企业倒是热热闹闹地PK了一把,尤其是零售商和供应商闹得不可开交,“工商关系”日渐紧张,甚至“惊动”了国务院和商务部。

  自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通知》始,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诸多部门都加入到助力改善工商关系的工作中来。

  10月,商务部公布《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在着重规范工商关系中矛盾最为突出的两个部分——零售商向供应商收取包括进场费、促销费在内的各种费用以及拖欠账款问题。

  供应商和行业协会对其抱有极大的热情,但来自法律界人士的看法则是,该征求意见稿全篇缺乏明确的处罚标准或者条款,即使真正出台充其量也只是个形同虚设的规范而已。

  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认为,零售商收取类似进场费这样的费用符合国际惯例。另根据上市公司公告显示,国美电器(0493.HK)其他业务收入主要构成来自供应商的促销收入和管理费收入等,其他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为60%~70%;而美国Bestbuy(NYSE:BBY)向供应商收取的广告费用补偿和促销费用补偿,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也在60%~70%。

  自从“进场费鼻祖”家乐福把这额外的收费形式带到中国市场以来,工商两者就没少为这个问题吵架,但是从单个企业到行业协会始终“胳膊拧不过大腿”。也有供应商忍不下被零售商盘剥的恶气,招兵买马自己重新做渠道,如格力、美的,但自有渠道至今未成气候。

  在零售商和供应商为进场费吵了两年之后,大部分供应商已经开始接受这个事实,并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中国连锁协会在过去3年里,致力于对零售商与供货商的工商关系进行调查研究,比对3年来的调查显示,更多的供货商已对进场费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场费等费用问题,已经不再是供应商对工商关系最关心的15个问题之一。

  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在今年其实已经演变为账款危机。

  在德意志银行的这份调查中,供应商对零售商最大的期望是不要拖欠货款,比例高达98.9%,还有96.8%的供应商希望付款结算准确及时。德意志银行认为,中国平均60~90天的结账周期要比亚洲其他国家平均30~60天长,这显示出中国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真正的伙伴关系。

  2004年5月开始爆发的普尔斯马特事件被认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当月普马长沙店率先停业,此后普马在全国各地的门店相继因为拖欠货款遭供应商逼门要债而关门,最终难逃倒闭的命运,留下20多亿元债务等待供应商的消化。

  因为同样原因或倒闭或被收购的企业还有广州家谊超市、乐客多、上海21世纪便利店等等,上个月,北京超市发便利也加入了这个队伍。

  更有媒体说,在过去的18个月内,有接近150家零售商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拖欠供应商货款悬而未决。工商关系带来的矛盾后果,已经超越了市场本身,开始向社会问题方向转变。

  这既是供应商头疼的,也是政府头疼的,这也许才是商务部两个办法出台真正希望解决的问题。参与办法起草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公开表示,《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出台的导火索就是普尔斯马特事件。

  但零售商占用供应商资金、拖欠货款并非产生于一天,也绝不是一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能解决的问题。

  根据2004年AC尼尔森的调查,尽管大卖场仍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是其单店经营业绩已经下降,因此,之前零售商开店即大赚的好日子实际上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行业公认的秘密是,开店即使不挣钱,也意味着持续的现金流流入——占用供应商货款,这种财务上的战略意义,已经超越了开店卖货这一产业的本身。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零售业平均利润在1%左右。因为利润如此之低,所以零售商会利用账期把留存在手上的钱拿出去,做利润更高的生意,这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比如房地产,比如投资国债等等。这种独特的资金链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了整个行业的经营风险剧增,也成了零售业信任危机的源头。尤其是随着部分零售市场逐渐饱和,门店业绩收入的下滑,以及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全行业的利润在缩小,资金链断裂就成为零售商和供应商梦魇的开始。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冗长而并无太多实际意义的《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37条全文中,真正值得推崇的,是鼓励行业协会建立商业信用档案,和建立零售商货款结算风险预警机制,对零售商拖欠供应商货款数额较大、期限较长的,应当将有关情况报商务主管部门等有关单位,并可以通告供应商。

  事实上,只要零售商扩张不止,这个问题就不会解决。而扩张的结果,是更多地占用供应商的资金和零售商日益强悍的讨价还价能力。这也许就可以解释,虽然几乎所有零售商都知道,疯狂扩张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但只要一息尚存,便还是要扩张不止。时近年关,大多数零售企业已经开始酝酿并向媒体和公众公布明年的开店计划——多则上百家,少则数十家。

  此外,鉴于零售行业的门店具有不可复制的地理优势,因此现金流充足的惦记着现金流不充足的,可以找机会收购;资金实力一般,还收购不了别人的,就琢磨着有一天卖个好价钱。因此扩张-倒闭-收购-再扩张,将是未来几年中零售行业周而复始运行的轨迹。

  过去一年中,零售行业已经不断上演这样的故事——国美收购

易好家、金太阳;永乐收购灿坤、思文;家乐福收购乐客多;五星收购雅泰;百安居收购欧倍德等等,新的一年,这些故事还将继续上演。用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司长邸建凯的话说,中国零售业即将进入并购重组高峰期。

  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强者更强,弱者离开,并最终出现行业巨头,实现少数寡头割据的行业平衡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行业监管人士而言,与其费尽力气解决面上问题,还不如未雨绸缪,赶紧将反垄断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