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永不偏离发展核心技术轨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 19:32 《经济》杂志 | |||||||||
——中关村最具创新能力六家公司之一 文/本刊记者 王信川 20年前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如今已风靡全球中文排版市场。近年来,方正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一直被看成是“偏离了科技发展的轨道”而备受指责,但魏新说,这只是方正为发展
2004年12月16日,北京降下了入冬的第一场雪。站在方正大厦9层的会客厅,平时历历在目的北大校园和行人如织的中关村大街,已变得有些扑朔迷离。这种景象,似乎与许多人对方正未来的判断一样。 事实上,自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2001年主政以来,他所推行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项目,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资本运作高手”的称号,还让人对于方正“疾驰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这一说法顿生疑窦。 首先是在2002年8月,方正集团出资2.29亿元控股51%的浙江证券,实现了由IT行业向金融行业的跨越。但据知情人士透露,浙江证券曾因数宗“罪行”被中国证监会吊销自营业务资格,并处以罚款50312.68万元,超过其5亿元的注册资本,几乎宣告破产,在国内券商们四面楚歌的今天,浙江证券的日子也不容乐观。 2003年6月,方正集团又完成了一次十分“离奇”的转型,以“在未来3至5年内斥资27亿元”收购了苏州市属国有企业苏钢集团100%的国有股权,自此1986年创办的国内第二大PC机生产商,开始在这一家拥有45年历史、15000余名职工的老厂里“大炼钢铁”。虽然苏钢的年盈利水平在500万元至800万元,并且上海世博会及北京奥运会将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但业内人士认为,方正不可能成为一只钢铁大鳄,毕竟“隔行如隔山”,更何况在宏观调控政策下,全国的钢铁战线还在收缩。 2003年10月,方正集团又斥资8亿元收购了武汉正信,获得了包括武汉政权、武汉国投以及正信房地产在内的三家企业,但事隔半年之后,武汉正信陆续爆出近30亿元的亏空,随后武汉市商业银行再次“搭售”给了方正集团,连同先前收入囊中的成都市商业银行和岳阳市商业银行,方正似乎又在编制金融集团的梦想。 2003年底,方正又一次迈出了横向拓展的脚步,在与民营医药巨头重庆赛诺药业的争夺中,一举获得ST合成(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00788)的控制权,并随即从北京总部派员到重庆主政ST合成。但事实上,如同前两次并购一样,ST合成并未给方正带来多少喜悦。据ST合成的年报显示,尽管该公司重组之后已恢复生产,但多年亏损的局面未有改观,2003年达6000余万元。 “IT—证券—钢铁—银行—银行”,方正集团推进多元化战略的速度之快、行业跨度之大,在社会上引起纷纷非议,人们认为其科技增长“走到强弩之末”,已掉入了多元化的陷阱之中。
《经济》杂志2005年1、2月合刊封面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