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星微星光工程:让中国芯光耀世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 19:47 《经济》杂志 | ||||||||
——中关村最具创新能力六家公司之二 本刊记者 王信川 一家仅有5年历史的企业,其研发的数字多媒体芯片已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并被惠普、罗技、三星、富士通、飞利普等国际知名企业大量采用,这家企业成长于
2004年12月26日上午10点,《经济》杂志如约赶到北京海淀世宁大厦中星微电子总部时,张辉因为头疼而去了医院。 中星微公关部总监沈蓓说,如果不是实在无法支撑,张总是不会轻易歇假的。作为中星微创始人之一、现为公司副总裁的张辉,工作强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面对《经济》杂志的采访,这位曾在朗讯贝尔实验室负责可重构CPU架构技术研发的青年人对归国创业中的艰辛历程一带而过,他诠释五年如一日的枯燥生活是“工作中有三个圈”——激情、信念及回报。 中星微另一位创始人、公司董事长邓中翰说,他们这个团队除了爱国之外,都野心勃勃,不甘于在美国硅谷、在别人的地盘干一辈子。 事实上,邓中翰和张辉创办中星微的过程,至今仍被当作中国重视海外留学人才的经典故事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邓中翰同张辉均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们通过伯克利大学前校长田长霖教授,结识了中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周光召后来又将这几位具有深厚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创业经历的学子介绍给了当时的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1999年,在该部的提议和支持下,“星光中国芯工程”正式启动,同年10月,中星微电子在北京中关村成立。 芯片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尽管经过“808工程”和“908工程”两次跨越,但到上世纪末,不管从芯片的制造水平还是设计水平,不要说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甚至跟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差距也非常大。 据张辉分析,相对于通用CPU芯片及存储器芯片这样已有国际垄断霸主的产品,在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全球当时还处于群雄混战的局面。另一方面据权威机构预测,应用十分广泛的数字多媒体芯片,其全球市场的需求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50亿美元,并可数十倍地带动数字3C产业达780亿美元。 为此,以数字多媒体芯片为突破口的“星光中国芯工程”,在启动之初就确立了一个伟大的目标——第一个将“中国芯”打入国际市场,并在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领域持续保持全球市场领先。 2001年3月,作为第一枚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并打入国际市场,三星、飞利普等国际知名品牌的视频摄像头纷纷采用。到2002年底,“星光一号”在国内外市场的销量突破百万片,成为第一枚走向世界的“中国芯”。当年11月,《人民日报》登载文章,将神舟飞船、基因水稻和“星光一号”芯片等并称为“90年代以来中国重大科技成果”。 此后,从2002年4月至2003年6月,中星微的科技成果喷薄而出,“星光二号”到“星光五号”相继开发成功,并迅速实现了产业化。到2003年底,随着国际知名品牌大规模采用“星光中国芯”,“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在国内外市场的销量已突破1000万枚,覆盖了欧、美、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如今,中星微的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在全球市场的销量突破2000多万片,市场占有率提高到了60%。 2003年12月28日,国家信息产业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盛大的“‘中国芯工程’成果报告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院士在讲话中指出,在中国的芯片领域,在这个“心脏”事业里,中星微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 但另一方面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预测,中国的芯片市场需求以30%的速度逐年递增,2005年中国的芯片市场将达500亿枚、逾3000亿人民币的规模,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芯片市场。但实际上迄今为止,中国仍需要进口80%的芯片。 “中国芯片的设计水平和制造水平仍同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还有更多更高层次的领域等待中星微去突破”,张辉说,中星微已经制定了“星光奥运计划”,即自2004年1月到2008年12月底,加大核心技术开发的力度,组建以中星微为主导的世界级芯片实验室,以及世界级的国家集成电路多媒体试验中心,并力图打造一个上千亿元的移动多媒体产业链。
《经济》杂志2005年1、2月合刊封面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