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南:降低企业杠杆率关键是管好企业的“胃”

李庚南:降低企业杠杆率关键是管好企业的“胃”
2018年08月14日 10:54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题:《李庚南:降低企业杠杆率关键是管好企业的“胃”》

  中新经纬

  作者 李庚南 (高级经济师,中新经纬特约专家。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监部门人士。近年来专注于普惠金融等问题研究,先后发表近百篇文章。)

  印象中老一辈有一育儿宝典:要想小孩壮,先把胃撑大。

  这句话用于养儿或许有几分“糙”理,但移用于企业融资问题上,则绝对是个误区。

  长期以来,融资难的呼声在民间一直不绝于耳。呼声不仅凸显了金融服务的短板,以及结构性的不平衡,也暴露了企业界对资金的饥渴;而饥渴的背后不乏被过度融资“撑大”的“胃”。因此,缓解融资难问题的根本,是要通过降低企业杠杆率,打破金融资源的错配,有效遏制过度融资,而其关键在于管好企业对资金的“胃口”。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财政部、银在保监会、国资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下称《要点》),围绕降低企业杠杆率,从建立健全企业债务风险防控机制、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推动“僵尸企业”债务处置、推动兼并重组等其他降杠杆措施、完善降杠杆配套政策、做好降杠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监督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二十七条具体措施,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企业负债的约束。

  从某种意义上,强化对企业负债的约束,就是要管住企业融资的“胃”,内外兼治、调养结合,这是降低企业杠杆率的关键。

  督促企业融资按需取食 切勿暴饮暴食

  一方面,要从供给端入手,强化负债约束,管住企业融资的“盘子”,减少对企业“胃”的诱惑,督促企业按需取“食”,遏制企业过度融资。

  《要点》要求通过债权人委员会、联合授信等机制,以及银行对企业客户开展债务风险评估等方式,限制高负债企业过度债务融资。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健全企业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分行业、分地区,定期对企业杠杆率和债务风险进行动态监测,重点做好大型企业债务风险监测,完善大型企业债务风险联合处置机制。其中,落实联合授信机制是关键。如果联合授信机制能真正落地、从试点逐步走向全覆盖,那么企业过度融资状况将得到根本性扭转,至少在银行体系的融资不再是“雾里看花”。

  当然,这一切对银行体系无疑将是严峻的考验。首先,银行信贷的精细化程度能否达到准确评估企业真实融资需求的“技艺”要求,仍是一个问题。而且企业融资中往往有很多隐蔽的负债,如通过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乃至P2P网贷行业借贷,以及为其他企业的担保等。要摸清这些方面的情况,在现有的信息共享体系水准下,如果没有企业的主动配合,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更何况,要控制、压缩高负债企业在银行领域的融资并非易事。对于企业而言,某种程度上,资金亦如水,覆水难收。在当初银行资金拥趸之下,企业本来不大的“胃口”被撑大了。于是,企业出现盲目扩张,跨业、跨界经营,摊子在膨胀欲中越铺越大,以至于失控而资金链断裂。更为关键的是,银行贷款投入企业后,往往被固化为企业的“铺底”资金(相当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定额流动资金)。

  其次,银行机构自身经营行为的理性与规范程度也将直接影响降低企业杠杆率的进程。银行机构自身在信贷资源配置方面能否彻底摆脱“垒大户”的思维定式,同样是一个考验。如果银行机构依然热衷于追捧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那么不仅在联合授信机制实施方面会陷于被动,而且也会让联合授信机制的“防线”破绽百出。

  另一方面,要从需求端入手,强化资产负债约束机制,管住企业融资的“胃口”,告诫企业切莫暴饮暴食,做到融资有度、有计划、有节奏。

  从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角度出发,《要点》要求“组织落实《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建立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区分不同行业、企业类型,设置资产负债率预警线和重点监管线,科学评估超出预警线和重点监管线企业的债务风险状况,根据风险大小程度分别列出重点关注和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并明确其降低资产负债率的目标和时限”。同时,要求进一步夯实国有资本,明确国有企业资本补充的条件、标准和资金渠道,支持国有企业通过增加资本积累、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本、充实资本实力、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之所以把强化负债约束的重点落在国有企业,这无疑是中国国情使然。国有企业的高杠杆、软约束、低效率,长期以来为各界所诟病,也是导致金融资源低效配置的根源。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的关键在于打破其财务软约束。显然,从降低企业杠杆的整体战略看,强化企业资产负债约束并不止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特别是融资能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同样存在降低杠杆率的迫切性。

  如何有效地管住企业融资的“胃口”?

  所谓管住,就是既不能让其“挨饿”,也不能任其“饮食”无度。首先要夯实企业运行的基础,即保持适当的运营资本。这就需要强化企业的资本补充机制。资本补充机制的缺陷,恰是当前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杠杆率高企的底层因素。在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下,企业特别是国企补充资本的能力与意愿都不足。因此,增强企业的资本补充能力是问题的关键。从融资的角度,这也符合优序融资理论对企业内源性融资重要性的阐述。其次,企业在融资理念上要回归本源。要改变企业“把借来的钱完全当做自己的钱”的幻觉与习惯,强化借债还钱的诚信意识。需明确为什么要借钱、所借之钱用到哪里去、如何归还。此外,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企业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经营管理,更需要关注和研判宏观形势与外部环境,把握大势,这样才能保持投资稳健、融资适度,才能使自己的“胃”始终处于良性状态。

  值得探讨的是,《要点》强调要限制高负债企业过度债务融资,是否仅仅指间接融资?如果是这样,那么其他融资渠道会否成为企业“堤内损失堤外补”的融资“妙方”?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降低企业杠杆的初衷,不仅仅是要降低企业杠杆率指标(企业债务/GDP,或者核心资本/表内表外总资产风险暴露)本身,而是要解决高负债背后的低效率,及其对资源的浪费。

  如果我们在管住企业间接融资的同时,对企业其他融资渠道疏于防范,则无异于让减肥的人在控制主食的同时大量吃零食。当然,对于肥胖的人,除了控制饮食之外,还有更健康的方式,就是通过运动,增强体格,增强对能量的吸收能力。

  换言之,对于企业降杠杆,我们应该动态地而非静态地看。静态地降低企业负债、降低企业杠杆无疑是一种方式,但是一种消极的方式,若适度性把握不好或走向负面(比如为减肥而过度节食,或许适得其反)。积极的方式,则应是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技术革新、转型升级,提升能效,通过更高的发展速度来增强对资源的吸纳能力而非浪费资源。因此,要在发展中去杠杆,而不是静止中去杠杆。

  无论是通过资本积累、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还是市场化债转股,前提都是要增强企业自身的体格,增强其对资金的吸纳能力。否则,弱不堪补,则适得其反,僵尸企业是也。(中新经纬APP)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