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央行与财政部之争暴露现阶段去杠杆之难

评论:央行与财政部之争暴露现阶段去杠杆之难
2018年07月19日 00:23 新浪财经综合

  新浪财经编者按:

  近日,央行和财政部掀起了一场“金融与财政”的大讨论。新浪财经借此发起征文:我为央妈和财政爸来劝架。诚邀各位专家、学者、机构一起共同探索解决之道,寻找化解分歧的出路。(欢迎发文到yongle1@staff.sina.com.cn)

  积极的改革最重要

  来源:北京商报    陶凤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日前撰文称,“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随后财政部专家多次撰文回应,认为“质疑中央财政没有真正掏钱,这种说法不专业”,“积极财政的作用不是大水漫灌”。

  这场隔空辩论,表面看是央行与财政部之争,实际上,暴露的则是现阶段去杠杆之难。外部冲击日益增大,货币政策回旋余地越来越小,再积极的货币政策也不能包揽天下。中国金融既面临表层的货币超发,也面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货币超发可以进行总量控制,而结构性问题只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

  财政也不是万能钥匙,财政出资刺激只能治标无力治本。解决财政“不积极”的治本之策,是加速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这对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房地产泡沫问题至关重要。在其他一些改革不能有效跟进的状态下,只是靠紧缩货币政策来降杠杆并不现实。

  货币积极、财政积极,都比不过真正的改革积极。整个财税金融体系要变,需要的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现有体系仍然困于银行货币注资,而不是从资产角度做强做优,而背后的根本原因出在利益、动力、监管、预算约束。

  离开利益的剧烈碰撞,改革只能裹足不前。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必须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在央地关系中,事权和财权不匹配导致债务风险之外,同样不能忽视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

  有效控制政府信用的无序扩张、改变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行为,必须下决心提升财政预算透明度,根治地方政府乱花钱。监管层对隐性债务的认定将实行穿透式,实质重于形式。改变官员的行为模式,专门设计对标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标准,让地方政府不再干扰市场出清、不再为僵尸企业站台。

  实体经济去杠杆,需要政府层面的“加杠杆”,对冲金融去杠杆导致的紧缩效应。通过“积极”改革倒逼财政增加支出、扩大财政负债,以及国有资产变卖、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盘活增效。同时不放松大规模减税,为实体经济脱困转型赢得宝贵时间。

  在金融层面,抓紧推进IPO注册制改革,终结过度依赖银行体系配置金融资源的低效局面。在国企层面,以国资国企改革为代表的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打破上游产业的行政垄断,提高上游要素资源的市场化程度。

  在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强的背景下,改革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市场周期,央行、财政部的呛声把部门利益分歧推到明处,为建立改革预期、凝结改革共识创造了契机,也为“改革啃硬骨头”鸣了响亮的一枪。

责任编辑:孙剑嵩

去杠杆 货币政策 最重要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