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期待强有力的领导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 10:14 财时网-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刘冬

  在新一届政府机构方案即将面对公众之时,人们对即将在2008年承担起中国经济发展重任的新一届财经领域官员有着更多的期待。由于这些官员将面临“防止经济过热和抑制通胀”以及“奥运经济”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所以,应该对“科学发展”有足够的理解,并且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充分运用。

  中国的金融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正显现出日益复杂的管理难度。

  对于中国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滞后的批评来自多方面,但必须看到的是,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遭遇双重掣肘:不仅来自美联储的政策,同时要受到国内行政政策的制约。

  周小川曾表示“利率改革的步子已经迈得很大,主体部分已市场化。银行间市场已没有任何利率管制。如果说利率市场化还有差距,无非是指对贷款利率还有下限,存款利率还有上限……现在之所以保留对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管理,正是为了防止出现财务软约束下不计成本的竞争,防止一些机构高息揽存。”

  周小川所要表达的是,利率市场化不能在周围部队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孤军突进。从改革的配套性看,利率市场化已经走得很快、很靠前了。

  而汇率市场化目前正处于起步的关键时刻,这是近两年全社会的重点议题,当然也是央行行长最关切的问题。

  从1994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虽然解决了外汇不足、出口竞争力增强等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另一问题,即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被绑在美元这架战车上,随着外汇的增加,央行不得不增加基础货币的发行,流动性泛滥的问题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

  目前主管金融业活动的部门分散也是金融改革困局之一,例如目前主管中国发行企业债(国有企业)的是发改委、审批发行公司债(上市公司债)的是证监会、审批发行短期债券的则是人民银行。同样是债券却要不同的政府部门审批,公司发行的债券又分企业债和公司债。同时,较早前的港股直通车政策也是典型的案例,显示中国需要一个部门从国家的整体出发制订政策及协调部门间的不同利益和考量。

  关于是否成立“超级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在海内外讨论多年,将现有的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以至人民银行合并,成立一个超级金融监管机构的传闻也一度甚嚣尘上。虽然在本次两会前夕,已有重量级人物出面发言,否认本届政府“大部制”框架下超级金融监管机构的成立,但在中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再转向混业经营的前提下,相信成立超级金融监管机构是合理的方向。

  中国在1995年跟随美国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不过其后美国又改为混业经营,中国内地近年的金融企业也重新走向混业经营。

  实际上中国金融业和制造业处于一种不均衡格局。伴随多年来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中国没有出现一个银行、证券、期货和保险等现代泛金融产业的同比例发展,形成第一、第二产业偏重,第三产业偏轻的布局。

  产业结构上,现代“银、证、期、保”类产业偏轻。这一点在中国城市经济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产业结构出现硬伤:现货市场规模巨大,期货和证券指数类产品及其衍生品类市场狭小。

  所有这些矛盾和困惑,体现在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前是中国金融界的一种“真空”状态:从紧货币政策的引而不发、金融高层的调整及金融资产风险有待重新评估,证券市场的调整期处于僵持阶段?高企的资产价格和资产泡沫究竟如何应对?

  正是因为中国金融面临的复杂局面,对一个强有力的梳理现有金融格局的领导人的期待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很多人早已把目光集中到了有金融背景的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岐山的身上。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王岐山参与了中国首家拥有外资背景的投资银行中国金融公司的创建,而那时中国的金融业还几乎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近十年前,他参与了当时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债务重组,当时包括广东国际信托和粤海信托在内的国有投资公司因无法偿还外资银行百亿美元的贷款而深陷困境。五年前,紧急调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成功控制住了非典疫情的蔓延。这位主修历史专业的官员,被认为具有朱鎔基风格亲民而又强力推进改革的疏困先生,对开放市场、引入外界竞争的坚定态度将推动中国公司不断自我完善。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丰富金融体系,推动“银行、证券、期货和保险”泛金融产业发展是人们对王岐山的期待。-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