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门窗的遐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 13:26 《经济》杂志

  心中的伊甸园系列之十五

  门窗的遐想

  文/刘瑞起

  窗是建筑物用来通风采光的,按其在建筑物上位置的不同有侧窗、天窗。

  ——黎景鸿、黄永健:《民房建筑技术入门》

  门,扪也,在外为扪,幕障卫也。

  ——《释名》

  门窗是建筑物的脸面。由于盖房时总不断地思量、端详这些建筑的“面部器官”,这也就使我生发出了很多关于门窗的遐想。

  关于门 依建筑学的说法,“门”特别是院落的“门”具有界限的功能。依中国文字“门”的正义,也具有护、卫的含义。与“门”有关的旧字“晷”,即是在“樵”中设了一道玄机,有了机关就能开关自如,护卫有制了。

  依人类的生活习性来说,门不仅有护卫、界止的功能,同样也有进进出出,敞开大门与外界实现沟通的功能,人是两脚动物,它终归不能飞上飞下,爬进爬出。

  依社会的政治文化论,“门”又会演变出关系学、方法论、组织观等等。社会上不是经常有“门道”、“门子”、拜倒在谁谁“门下”、成为了某某“门徒”的说法吗?

  依门开设的方向划分,又次生出了“后门”、“旁门”现象。但今人已搞不清,到底是建筑现象启发了人的“后”向思维,还是由于人的思维中“旁门左道”的活跃,造成了建筑功能的细化,产生了“后门”、“旁门”。

  依原来的设计,我设置了后院后门。房子盖好后,后院后门只使用过一次,那还是竣工验收时试用的大半天时间。以后这道门一直锁着,后院也未派上用场,这才真叫“门可罗雀”了。偶尔有人找我时,他们也都从前门进,从没有敲后门。我想大概有几个原因促成了这个结果:一个是我平时在家时间少,来往客人少,不会出现正门不够用的情形;二是由于在家时间少,也使居住条件要求简单化,从后院后门出入土杂、功能利用上也少了;三是最主要的,由于这后院后门从未使用过,所以别人也就没当它是“门”了,所以没人走此门。

  依此看来,这后院后门的设计有些不切实际,有造成浪费的危险了。

  中国人传统的建筑思想是堂堂正正,不会直接制造出这种次生的文化。中国人的建筑崇尚进退有序的“方正”关系,讲究五行和谐的坐向、肃穆的明堂现象、一明两暗的布局、有进有出的规矩等都是明证。而于序次有制的庭院中设一“后门”、“旁门”是有抵习惯、失之正统的。从正宗的风水学上来看也有“泄气”之嫌。再加之,由于中国建筑与“礼”、“尊卑”关系相随,程式化的要求甚严,稳定性强,随便变化也不容易。

  这些“方正”意识的消失,大概是在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之后,受此影响建筑上的“土崩瓦解”也随之开始。

  历史上,这些大约也是先从“名门大阀”、“贵族国戚”开始的,它决不是从人民群众家庭中滋生的。原因很简单,一般人家的家庭院落窄小,没有也不需要墙砌成的院落,最常见也就是篱笆墙。即使有院落,院落既是休闲之所,也是生产场地,根本不需要后门、旁门。而那些大宅大院、深府重第,不仅刘姥姥进去“摸不着门”,恐怕连王熙凤也有搞不清的时候。不设后门,不增旁门,也就多有不便了。再者,年节佳时,应酬往还,亲眷拥簇,朋党满座,奴婢成群,各色人等穿梭游走,单一正门哪能够用?更何况,家中老爷在官场上难免睚眦恩怨、党争纷乱,那大白天、黑夜里,留下“旁门”、“后门”便自有政治上的含义。不仅如此,这“旁门” 有时还有军事含义了,皆因府第不仅是酝酿阴谋的大本营,还是藏兵储器的兵营、军械库,一个“正门”是不够用的了。

  由此一来,“后门”、“旁门”一开,便渐成风气,再也关不上了。能顺着这道门进进出出的不是知情的自己人,就是家中的人、图方便的人,但大多时候进出的都是些“见不得人”、“不便让人看见”的人。

  为了顺应、附和这种已成定局的现象,后世的风水学也对此作出了妥协。我就见到过一本与以前“正宗”说法相矛盾的新说,大意是,在院落后边或屋后开门是“吉祥”的,便于运气流畅,只不过不要将后门与正前门开在一条直线上即是了。现在今人还科学地阐解这个现象符合人居需要,它能使“空气循环对流”。看来“后门”、“旁门”再也没有堵上的可能了,其理论都已系统化了。

  这流畅的对流,已无不在国人处事的态度上形成了第一条件反射——找工作、遇官非、提级升薪、谈买卖、买房子、看疾病、上火葬场、

交通事故、生育孩子,甚至连性事的取向也????总之林林总总的,无不都想着找“后门”。“后门”成为人可利用的旁生资源。

  这富贵人家发明的建筑现象、从王谢大宅中飞出的燕子,现已普及到平民家中,并在百姓家里落户了。

  我盖房时曾参考了一些农村民用建筑书籍,其中就有一种最新颖、最有创意的设计:它一改以往农舍院落人畜混杂,休憩、生产区分不清的弊端,而将空间有限的院落从中一分为二,前院是人活动、休息的区域,后院是农、杂、饲养的区间。设后屋门、后院门,功能清晰、卫生,也接近农人习惯。

  中国的“后门”文化应是历史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变迁,这个现象应该会消失或变种。上述的前后院设计则是一种新创意,如能在国人家中推广崇尚,说不准在将来,我们又会因此演进出“前院”文化与“后院”文化了。

  关于窗 过去农村的民房,都存在窗户小、窗户铺贴毛纸而使得屋内灰暗的问题,这主要是与以往的建材和房屋承重结构有关。

  现在农家盖的砖瓦房,窗户面积趋大,再加上可使用玻璃,屋内光线充足多了,通风也增强了,这才真正达到窗明几净的效果了。

  我装置窗户时,市面上已流行塑钢窗框,它比木制窗框、铁制窗框又先进了,我选用了塑钢窗,面积比木制、铁制窗框又加大了些。

  傍晚,坐在明亮的房屋内,心中不免暗想,古人在过去灰暗的房屋内,恐怕只能在中午前后的时间里才能看书、写字吧,其他时间内视觉功能的发挥肯定会有困难。《释名》中对“窗”的解释是:“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

  “窗”是让人“聪明”的物件。

  古人可能没想到,也可能早就料到了,使现代中国人能够更“聪明”起来的物件,大多都与与“窗”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电脑、电视,是人坐在“窗”外,由“外”窥“内”;汽车则是人坐在了“窗”内,“于内窥外”。现代人离开了这些“窗”就会变愚蠢,变笨,甚至难以生存。这些“窗”牢牢地将人们锁在了“窗”前,这些物件也就毫不费力地成为了电子拴马桩、移 动的樊笼。如果再加上互联网的“Windows”,那地球每天自转的24个小时里,人们大约有一半的时间是与“窗”相伴的。

  我们成了“窗”下生活的一族。

  对于我们这些“聪明过了头”、甘愿在“窗”下生活的中国人,想必古人未曾料想到。如果真知道了,肯定会认为那不是夷族人一时的阴谋,也必是百年的“阳谋”:

  以前卖鸦片,给咱下了上瘾药;今天让我子孙人人扛着个小“匣子”回家,一打开盖,里面蹦出来的全是“小蝌蚪”!那“蛤蟆秧子”天天在“窗户”里游来游去,再过个一百年,那些长大的“蛤蟆”肯定会将方块字全撞散了,不是把汉字也变成了小虫子,就是把它一口一口吃光,吃绝了!

  即便是用拼音,那小匣子也是方块字的切割机,用不了多久,便将方块字全粉碎成了通用语的“饲料”。

  这是一次没有声张的、悄悄进行的“电化文”运动,它的影响将像当年“白话文”运动一样。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一次是外国人有意无意之间策动的,我们仅是盲从。

  《释名》中没有“防盗窗”的解释,也预见不到“全球化”、“地球村”的词汇。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处理这些关系呢?

  我们只能继续顺着古人的思路,揣测原意予以决断了。

  为不失“聪明”之本意,必须“于内窥外”——这不已说明了主客关系了吗?“内”是做“庄”的主,而“外”才是客;要是“庄家”被挤出去了,或是“内”与“外”不分了,那便是反客为主了,都是不“聪明”的。

  千万不要忘记了那个“窥”字,那可有审视、打量的意思,不是“大看”,也不是“小瞧”,而是“小心地看”。

  已入夜了,坐在窗前,“于内窥外”只见明月悬空。

  此时想起了不知是谁吟过的诗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月亮作证,汉字不能消失,除非哪天月亮自己掉下来了;窗户作证,“窗”内的文化不能被扔到“窗”外,除非人类以后不再需要窗户了。

  我欣然推开窗户,这是新房盖好后我第一次使用窗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