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徐迅雷:顶了文化的肺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 16:35 新浪财经
徐迅雷 投资300万,票房已超过1400万,《疯狂的石头》成为最赚钱国产影片之一,“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电影史上以小搏大的一个经典案例。”(7月26日《北京青年报》)“《疯狂的石头》为何疯狂?”央视《经济半小时》的发问,为一部电影提出一个难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密码。《大话西游》已经远去,《手机》已经逝去,《天下无贼》已经过去,《疯狂的石头》疯狂地来了。正如《疯狂的石头》主演郭涛所说的,这些喜爱《疯狂的石头》的朋友成了“疯迷”。要破解这块“疯狂石头”的文化密码并不容易,有一把解码的钥匙状如问号,所问问题很简单:电影为谁而拍? 大俗大雅是一种很高的文化境界、艺术境界。好的电影之一,它一定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拍的,它的故事性很强,它的现实性很强,它的可看性很强,在大俗大雅中,它做到了雅俗共赏。《疯狂的石头》就是这样,它不需要什么大投入,不需要什么大制作,在“横空出世”的幽默中,在“交叉倒叙”的故事里,成功二字原来就这么简单。 不经意间,这个世界掀起了“顶你个肺”的声浪。在这样的声浪里,《疯狂的石头》不仅“顶”了电影的“肺”、而且“顶”了文化的“肺”、“顶”了艺术的“肺”。一些所谓大投入、大制作的电影为什么弄出来的东东是“无聊极了”的玩意?因为它是奔着获奖去的,因为它是奔着票房去的,想什么往往反而得不到什么,看看今天《疯狂的石头》如此“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些捣腾所谓大片的人,不是肺被别人“顶”炸,而是肺给自己“气”破。 上世纪末,张艺谋、陈凯歌和李安3位华人名导都曾横扫欧洲影坛;但时光流淌到现在,只剩李安笑傲江湖,视奥斯卡、金球奖若囊中探物,高手之间的无声较量,比的就是骨子里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底蕴。当然,李安是“大雅大俗”,从雅入俗;而今天这个《疯狂的石头》则是“大俗大雅”,从俗入雅。两者最终归于“好看”二字,这就是殊途同归。而那些奔奥斯卡、柏林、东京、戛纳获奖去的“无聊极了”的电影,显然与此无关。 许多文化作品失去生命力,都是两头皆错:出发点错了,终极目的也错了。很不幸,在文化的制度设计上,则是“顺应”其错,用“大奖”作为指挥棒来指挥文化艺术创作,这已然成为一个越演越烈的做法:如今五花八门的各种文化艺术大奖实在是太多了,有民间的,有群众团体的,有官方的,有半官方的,实在让人眼花缭乱、缭乱眼花。大奖的交叉重叠、过多过滥,被人称为繁荣文艺创作的“温柔杀手”,在漫天飞舞的奖杯、奖金中,不仅导致了艺术生产“虚伪的繁荣昌盛”,而且还分娩了艺术创作“虚妄的价值取向”。似乎大奖之下必有勇夫,弄什么“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就能出“精品”,而结果是什么呢?许多文化艺术作品风光获奖之日,就是寿终正寝之时。得奖了,任务就完成了,就可以刀枪入库、束之高阁了。 龙应台曾说:“文化的核心就是对别人的态度。”所以,任何一位好的创作者,他的心里都不仅仅装着自己的作品,还要装着别人——广大的受众。接受美学的原理也告诉我们:没有观众,就没有电影、没有戏剧、没有演出、没有艺术。那么,文化作品究竟是面向市场,还是面向政府,究竟是面向群众,还是面向大奖,这是一个不能不好好思考的问题。弄不明白“电影为谁而拍”之类的简单问题,那你必然会迎来“丧钟为谁而鸣”那样的尴尬难题。 哲学大家任继愈曾说:“中华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屹立不倒,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我考虑一下找找自己的位置,自己在什么地方。”受众是谁弄不明白,自己是谁也弄不明白,那么创作者就像《疯狂的石头》中那些大盗们对付那块翡翠,始终搞不明白真真假假,或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或是真作假时假亦真——可笑乎!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