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谢伏瞻的治通胀药方里有什么新信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0日 12:17 华夏时报

  本报评论员 商 灏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最近提出了“实现抑制物价过快上涨这个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要“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五项举措。其中之一是“要调整理顺务工和务农收入的比价关系,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 尽管有舆论对其“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的说法提出了质疑甚至批评,但若从“调整理顺务工和务农收入的比价关系,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的角度分析,或可看出政府正试图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希望以此促进农业劳动收入的提高。

  毫无疑问,政府应当敢于直面经济中的问题,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谢局长提出的第二项政策举措“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进口,严格控制农产品出口,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产品的供给”也能真正得到贯彻实行,则对抑制通胀、促进国家经济健康稳定运行,应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然而要实现今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存在着体制和机制的诸多困难。我们看到,在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中,农业基础的薄弱、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证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改革攻坚任务十分沉重。

  众所周知,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当前宏观调控取得实际成效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志。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增幅达到8.7%,然而有分析说,今年物价总水平将基本稳定。因为政府将采取发展生产、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等九大措施,从增强有效供应和抑制不合理需求两方面入手,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但一些统计分析表明,农产品价格上涨之后,传导到加工食品零售价格大约有3-5个月的滞后。这种传导通过农产品涨价后挤压食品加工的利润率、加工企业研究并实施其产品涨价,然后以新的销售合同影响到零售价格。因此在今年1月份农产品价格大涨18%以后,有一部分涨价的压力还会在今后几个月内继续传导到加工食品。

  并且,虽然粮食价格目前仍保持基本稳定,但种粮成本收益率的下降可能成为下半年粮食欠收、粮价上涨的原因。据专业人士估计,与去年同期相比,种粮成本已经上升了15%,但粮食价格仅同比上升了6%左右。所以,农民种粮的成本收益率已经从去年同期的21%下降到目前的16%。有权威机构最近在九个粮食大省对近两百名村长(或农户)调查后发现,10.8%的受调查者表示今年将减少粮食种植面积,而仅4.1%表示将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表示减少种植面积者预计平均减少幅度为30%。据此而论,这或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旦因为农民种粮意愿下降,减少种植面积,导致粮价上涨,并引发农民惜售,后果将十分严重。

  纵观2000年以来中国农业增长率,其始终维持在3%以下水平,而在2004年和2005年短暂回升后,在2006年又开始再次回落,从而带来了价格压力。业界普遍认为猪肉价格上涨只是通胀压力释放的一个缩影。但由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密不可分,全球性的资源供求矛盾和资本流动性过剩,也成为推动中国物价上涨的一大客观因素。

  新任国务委员马凯最近曾谈道,在中国加入WTO多年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愈来愈显著。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产品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贸易额年均增长9.2%,从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61亿美元,到去年达781亿美元,翻了十几倍。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上涨7%以上,金属和农产品价格上涨30%-40%。所以,国内居民消费价格的持续上涨,也有国际市场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明显推动。

  不过,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有与会者认为,当前部分农产品涨价能量已然基本释放,随着补栏生猪投放市场,猪肉价格将回归常态。而农产品生产成本仍在上升,流动性过剩依然存在,国际农产品价格继续攀升,国内农产品价格近期将继续高位运行,但不会引发全面通货膨胀。对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只要从宏观经济的全局考虑货币政策,农产品价格上涨不会引发全面的通货膨胀。应对政策应重在保障农民从中获益。

  然而问题在于,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诸多宏观调控措施,比如加大对农副产品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尽管现在中国南北方广袤的土地都已进入春暖花开的季节,大量应时的新鲜蔬菜、水产、肉禽和其他农产品纷纷上市,却何以不见市场价格的明显回落?有权威分析说,当前中国经济总的供求关系是供大于求,这个格局在消费品市场没有改变。那么,既然宏观政策到位,市场物资丰富,人们不禁要问,当前物价持续上涨的深层原因究竟何在?

  或许,我们有理由期待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治通胀药方里有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业劳动收入提高,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产品供给的内容,其所带来的,当不再是对未来的谨慎的乐观。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